【樂活療癒】覺察情緒遠離疾病

THE MERIT TIMES
文/本報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53觀看次
圖/123RF
情緒的正負向會影響認知思考,例如,憂鬱會導致悲觀,愉悅會導向積極。 圖/123RF
神經心理學家研究大腦發現,幸福並非來自外在世界,而是取決於大腦內部的感受。圖/123RF
病痛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除了自己,別人是無法完全了解你的感受。 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病痛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除了自己,別人是無法完全了解你的感受。然而,疾病並非敵人或障礙,疾病其實是一種警訊,讓我們知道長期以來身體被忽略的狀況,從正念的角度來看,疾病是有意義的。但事實上,生病對大部人來說是苦惱的,痛苦的來由,有時候不在於「身體」,而是「心理」。

悲傷5個階段

人生病的原因很多,不一而論,但大多會帶給人們一些衝擊。一般人面對疾病時,通常會有焦慮、不安、害怕的情緒。根據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的悲傷5階段理論(Five Stages of Grief)指出,人在面對悲傷或災難衝擊時,常會有一段複雜的心理變化歷程。

1.否認(Denial)

因為無法面對不能接受的事實,所以選擇逃避,認為「這不可能是真的!」、「一定不會是我!」、「我不相信!是開玩笑吧!」

2.憤怒(Anger)

當事實擺在眼前難以否認時,就會開始產生痛苦的情緒,如挫折、恐懼、憤怒等,又會因這些負面情緒而怨天尤人,造成心理痛苦。

3.討價還價(Bargaining)

經過憤怒之後,有些人開始向上天祈求,求神問卜,這期間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進而改變一些日常習慣,並試圖透過一些努力改變結果。

4.沮喪(Depression)

當討價還價也沒起作用,痛苦會再次來襲,因而意志消沉,變得沮喪、憂鬱,甚至失去希望,抗拒親友的關心,甚至不接受治療。

5.接受(Acceptance)

人的情緒不會永遠在低谷,即使在低落的情緒中,仍然能感受到正面心情的美好,如果在沮喪和失落中感受到喜悅幸福,心情自然能變得較穩定。

自我情緒覺察

情緒的正負向會影響認知思考,例如,憂鬱會導致悲觀,愉悅會導向積極。但情緒無關對錯,要察覺情緒,不是管控情緒,情緒如流水,只能疏導,無法管制或禁止。因此,「當情緒的主人」不是要去管理情緒、控制情緒,而是要「覺察情緒、回應情緒」。

自我覺察理論最早在1972年,由雪萊‧杜瓦爾(Shelley Duval)和羅伯特‧威克倫德(Robert Wicklund)所提出,該理論認為自我覺察有主觀(subjective)與客觀(objective)兩種。主觀的自我覺察,是透過直接觀察自身狀況得知,例如自己的言行想法、舉止、態度、情緒等;而客觀的自我覺察,則是透過比較得知,例如比較自己與他人,比較自己與社會標準。

情緒如何覺察?其實只要安靜、放鬆、守住呼吸,好好感覺身體就好。當你能夠覺察到此刻情緒狀態的發生與存在,不批判、不逃避、不否認,進而「理解」當下那個情緒,並「回應」那個情緒背後的需要,那麼你就是「情緒的主人」了。

當快樂變習慣

人的每一個想法、注意力,都會刺激大腦創造新的連結。運用大腦的運作機制,可以讓快樂變成習慣,快樂能啟動細胞活力和大腦的創造力,對健康和思考力都有助益。要如何才能將快樂變成習慣呢?

快樂是一種心境,也是物質。知名心靈科學研究專家道森‧丘吉(Dawson Church),整合生物、物理、心理學等研究證實「想法」轉為「物質」的繁複機制。他在著作《科學證實你想的會成真:從心靈到物質的驚人創造力》中闡明,人每分每秒都在變化,你一定可以從沮喪轉變為快樂。

人無論醒著或入睡,大腦神經細胞都持續循環運作,每秒至少會更新一個神經元,大腦神經元再生的速度快得驚人,而肝臟、心臟、皮膚等身體不同器官的細胞組織,也會以不同的速度更新。這意味著,療癒是身體自然而然就會的事。



快樂能讓大腦更新

人的念頭在腦中出現時,都可能成一種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發出的正向意念,也會反覆刺激神經叢內的神經元,而突觸連結的數量往往1小時就能加倍增長,幾個星期之後,大腦將有明顯變化,快樂的情緒,自然就能夠時常在我們心中流動。

神經心理學家研究大腦發現,幸福並非來自外在世界,而是取決於大腦內部的感受。迷走神經與快樂、幸福感有密切的關連,幸福是一種綜合性的體驗,其中少不了愉悅。許多人認為,快樂的感覺似乎難以捉摸,但正向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天生有積極的心態,原因就在迷走神經與快樂、幸福的行為有關。

快樂4大要素

如何把快樂「激發」出來?大腦與愉悅感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有4種:多巴胺、腦內啡、催產素和血清素。

1.多巴胺:能引發愉悅感的神經傳導物質,能激發我們的希望。也就是說,當你有強烈希望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行為時,大腦就會分泌大量多巴胺,驅使你繼續努力,並在過程中帶來快樂與滿足。

2.腦內啡:會產生愉悅感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大腦可以自行生成的一種類似嗎啡的生物化學物質。腦內啡可以幫助隱藏身體的痛苦感,讓你堅持完成任務或行為。

3.催產素:是與愉悅感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又稱「愛的激素」。催產素能夠增強愛、歸屬感和信任感的人際互動行為,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

4.血清素:是能引發愉悅感受的神經傳導物質,可說是情緒的調節劑。血清素會影響情緒,當我們對生活有自主性、安定感,在人際關係穩定時,都會激發大腦中血清素,產生幸福滿足的感覺。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