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情味】家鄉與異鄉

THE MERIT TIMES
文/平郁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文/平郁

走在馬路上,有時會碰到幾個身穿白襯衫、打領帶的摩門教徒來搭訕。儘管宗教信仰不同,我和先生總是和善對待,停下來跟他們聊聊天。

在南部這個城市,或許他們得到的反應通常並非如此,所以一開始往往顯得有些受寵若驚,而當他們聽到我們曾經因為求學在美國住過數年後,這些大孩子們雖然因為任務在身,盡量表現出老成持重的樣子,多少還是會帶點興奮地「順便」聊起美國的風土人情。當他們說起故鄉的草原、廣袤的藍天,年輕的眼眸裡往往閃著光亮,是興奮,也是思念。他們年紀不大,所以「鄉愁」這個字眼對他們來說或許沉重了些,不過,如果說他們不想家,絕對是不可能的。

家,是一個人自小生根的地方,生於斯長於斯,感情不深也難,除非你的家曾經讓你的身心傷痕纍纍,但那畢竟是少之又少的特例。

人在異鄉,對故鄉的人事物似乎總是多了一分親,所以到了國外,或是外國人來到本地,總會先找一些和故鄉故土有關的組織或團體,刻意去保留那分對故鄉的歸屬感。愛鄉的感情會自然流露出來,這是輕易不能泯滅的,尤其離家遙遠的時候,即使你眼前是繁花盛草、好山好水,心裡卻總像聞到故鄉桂花的暗香飄過,碰到團圓的節日,故鄉的景物和親人更是在心上徘徊不去。

那些摩門教的大孩子每一兩年就會被調到其他的地區,由於信仰不同,我們從來沒有讓他們達成傳教的任務過;但有幾位臨行之際會來電說再見,謝謝我們友善的招待,讓他們感受到一點家的溫馨,我們總會欣然接受。因為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和善相待,更何況我們也曾是「天涯的異鄉人」,很能體會身處於異地的寂寞,也知道在那種情境之下,一點溫情就足以讓他們感到溫暖,哪怕是一星一火的微溫。

其實現在的台灣,異鄉人愈來愈多。我們的老人家非常仰賴的外籍看護、企業雇用的外籍勞工,還有注定要在這裡生根的外籍新娘,都愈來愈常見了。他們離鄉背井,來到這個島上,我們能在這裡相遇一起生活,都是緣分,所以,就讓我們彼此多多照顧吧。日後無論他們到哪裡,都會帶著溫暖的回憶,就像我們在國外的那幾年,某些人的溫情友善到現在還不時在我們的心頭燃著光亮一樣。

語言隔閡,文化有別,心頭各自有各自的故鄉盤踞,又有什麼關係呢?我相信,無論什麼人,不管你現在身在何方,也無論你將來是終於回歸了故鄉還是落腳他鄉,這些點點滴滴的記憶,會一直溫暖著所有曾經是異鄉人的心。♣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