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69-2)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11觀看次
譬喻問號(二) 
文/星雲大師




智慧似海洋,深乎淺乎?
戒律似老師,是正是邪?
布施似耕耘,有收無收?
供養似奉獻,真心假意?
美女似春花,是久是暫?
欲望似饑渴,太多太少?
語言似冬陽,炙乎暖乎?
笑容似春風,是真是假?
時間似車輪,該快該慢?
精進似電力,是動是停?




人生的現象

文/星雲大師


有人說,人生如戲;有人說,人生如夢;也有人說,人生如棋、如球、如戰場、如浮萍、如逆旅等。不管把人生譬喻成什麼,在現實的生活裡,人生有苦有樂、有成有敗、有得有失、有生有死,這都是自然的現象,說明如下:
第一、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人生苦樂參半,因此在十法界裡,人間最好修行。但是,有的人覺得人生很苦,感覺不到人生的意味;有的人光是快樂,沒有經過苦的奮鬥,他也體會不出人生的意義。所以,有苦有樂的人生才是充實的。
第二、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的人一生順遂,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愛情美滿,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如意;有的人則是挫折連連、坎坷不斷,創業失敗、錢財被倒、情人遠離,事事都難順己心。其實,不管成敗,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成有成的原因,敗有敗的理由,成敗都是一時的。所以,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也不要因一時的成功而志得意滿,更不能為了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志;認清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
第三、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得失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莫不「得則歡喜,失則悲傷」;豁達一點的人,則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來面對得失。其實,不管消極悲觀或積極樂觀的看待得失,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候「因小失大、樂極生悲」,所以得失並非絕對的。
第四、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人,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自然的因果循環。每個人生下來,就註定有一天必然會死;死了,也一定會有再生的一天,只是未來三塗六道、驢胎馬腹,出生為何就必須視個人的業力而定了。因為生和死是自然的現象,所以我們不必因為生而歡喜,也無須為死而悲哀;要能以自然的心情來看待生死,才能解脫自在。
說到人生的各種現象,不管苦樂、成敗、得失、生死,乃至善惡、好壞、榮辱、有無,這都是人生的實相,但也都是一時的假相;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我們應該理性而有智慧的看待人生的各種現象,包括:


第一、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
第二、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
第三、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
第四、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摘自《迷悟之間》第七冊 p.61




【生活佛法】


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傳授一個證悟的法門,這個法門叫無念法門。如何理解其內涵呢?


(接前期)
二、迷悟無別:惠能大師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這是說,人有迷悟,法沒有迷悟。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公公,有人問他:「你幾歲了?」他說:「四歲。」
「鬍子都白了,怎麼才四歲呢?」
「因為我信仰佛教,追求真理才四年,我覺得這四年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我說四歲。」
過去的幾十年歲月,因為迷而不悟,因此對老公公而言,這樣的歲月毫無意義。不過,迷和悟其實並沒有分別,迷悟只是正反的兩面,由迷才有悟,迷悟無別不是糊塗,不是籠統,而是一種超越。


三、智愚無別:世間上的人,有的人很聰明,很有智慧,有的人愚痴無智,其實,本體則一。儘管怎麼樣的愚笨,只要有心,人以一知,我以十知,能夠多用一點工夫,總是能成,所以說「智愚無別」。


四、邪正無別:在世間上,有好人、壞人,有善惡、邪正等分別;但是在真理裡面,所謂「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有時候,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例如:金錢本身沒有好壞,使用不當,錢財是罪惡的根源;使用得當,可以造福人群。又如感情,處理不當,造成煩惱、痛苦;處理得當,則慈悲普愛世間,這也是對人間的一種貢獻。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因此,人有正邪,法無邪正。


五、淨穢無別:《般若心經》云「不垢不淨」,《維摩經》亦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骯髒的汙泥也能長出清淨的蓮花,因此,清淨和汙穢是一如不二的。(未完待續3-2)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六祖壇經講話》第一冊,〈般若品‧問題講解〉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