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台灣風情】中秋節的回憶

THE MERIT TIMES
撰文/邱秀堂
字級
收藏文章
18觀看次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本人往昔深受中國文化薰陶,也過中秋節。日治時期,台北市民近三分之一是日本人,八月中秋當晚,在台日人會在屋簷下或庭院擺一張桌子拜月。桌上的供品通常是以小竹枝所串的圓仔、煮熟的栗子,另外還有插上蘆葦的花瓶。

日治時期,台北日人中秋賞月的地方首推「川端」,就是今天的水源路,當年可是樹木茂密、流水淙淙;其次是明治橋(今中山橋,已拆除)兩側,南側有日式茶屋「硯茶屋」及圓山公園,北有劍潭古寺。當時賞月聖地,今都已不復見。

日本人當然也相信月中住有嫦娥,因此日語叫「月姬」,賞月、觀月,日語稱「月見」。日本料理店的「月見烏龍」,是在湯麵上鋪一張海苔,蛋仁浮在海苔上,其意是黑色的天空浮現一輪明月。

台灣的文人墨客中秋節會聚在一起作詩助興,日本人中秋夜也喜歡相約到景勝之地遠足,並各自吟詠短歌或俳句,稱為「吟行會」。

在福州過的中秋節,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中秋將屆,為了送禮,大戶人家會到南大街爭購「觀我頤」糕餅老鋪的月餅。到了中秋夜,家家戶戶會在大廳一隅或廂房、走廊「排塔」,也就是在陳設層層的壇中點上蠟燭,同時陳列瓷製珍玩、佛像等,並在最高處置有七層寶塔,故稱排塔。夜裡燭光燦爛,最受小孩喜歡。

小時候在福州有個習俗,認為小孩以手指月會被月娘割耳朵,為了不被割耳朵,犯了禁忌後立刻要唱:「月是大,奴是細,奴拜月奶二百另八拜;刀仔掏還月,耳仔掏還奴,割豬割犬莫割奴。」回到台灣以後,也有指月被割耳的風俗,只是小孩沒唱上面的詞罷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