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60)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94觀看次
佛光山大佛城。圖/資料照片
發掘內心之寶
我有三寶堂, 內空無色相; 不高又不低, 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 求者難得樣; 智者解安排, 千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 十方盡供養。 ──唐‧布袋和尚

【作者】
布袋和尚,明州(浙江)奉化人,生年及姓氏不詳,相傳為彌勒菩薩的應化身。在《景德傳燈錄》記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長汀子布袋師。

【賞析】
有一次,布袋和尚要遠行,一位居士問他:「和尚此行將住宿何處呢?」
布袋和尚回答:「我有三寶堂,內空無色相;不高又不低,無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居士的問話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的關心問候,但也隱含雙關語,布袋和尚的回答就很有藝術了。他說:「我有三寶堂,內空無色相。」我的自性本自具足佛法僧三寶,它無形無相,遍空法界,包容萬千。這個蘊含生命本體的空,就是我的房舍。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它超越了高低、有無的兩端,它遍及眼界所能看到的任何角落,毫無隱匿、毫無遮障,可以很清楚的讓我們感知。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學者所能理解的「道」,往往是見聞覺知的投射,並不是真正的道;因此以見聞所感知的外境去求道,難以成功。
「智者無安排,千古無一匠」,我們的般若自性是本自存在而自然呈現,沒有經過刻意安排,這是千古以來不變的真理,所以也沒有所謂誰來創造,誰被創造的問題。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人的身體和萬物的形成也不離四大等元素和合而生的道理,因生果,果又形成因,透過因果循環,十方法界皆是彼此互相滋養,不虞匱乏。

【修行問題】
從何處下手學佛法?
學習佛法應從何處下手?提供四點意見:
一、從淡處落眼

社會一般人總以為「多」才是幸福,因此汲汲於名利富貴的追逐,以為不如此,人生就沒有意義。我們若要一心學佛,首先應從名韁利鎖中走出來,從平淡處落眼。「淡」字運用在平常的生活裡,有無限的奧妙。要製造人生的高潮很容易,而要把人生安放在平淡中卻很困難,佛法說:「平常心是道。」這需要一顆「不忮不求」的平常心。

二、從無處著手
學佛,要從「空」、「無」入手。平時我們的眼睛總喜歡看五顏六色,鼻子喜歡聞香的東西,嘴巴喜歡吃甘甜的食物,卻忽略這些物質享受,容易腐蝕我們純潔的心性。這種「真空妙有」的世界,具有無限的悲心,無限的力量,這種「空無」的世界比「妄有」的世界更豐富,更充實。

三、從疑處用心
我們平常說「學問」,即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出疑問,然後努力去尋求答案;有一天這些疑問獲得解決時,我們的見地就向前邁出一大步。佛教所謂的「提起疑情」,必須建立在正信之上,從信仰中起懷疑,相信之後才能修此法門,不相信,如何能參透自己的本來佛性?如同生重病的人,不信醫生的診斷,即使是靈芝仙草也難救治。

四、從拙處力行
古人說:「大巧若拙。」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表現在外表的,往往是笨拙的形態。這笨拙就是要我們踏踏實實、穩穩紮紮守住自己的道業。不取巧、不詭詐,勤勤懇懇的修持。譬如排隊吃飯,循規蹈矩的排隊,一定能吃到香噴噴的白飯。做學問也是一樣,成就是必須靠平常用功,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
《維摩經》說:「為佛法而來,非為床座而來。」求法果真能大死一番,從「淡」處、從「無」處、從「疑」處、從「拙」處去下功夫,必定能培養新的人生觀。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系列(六)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發掘內心之道
文/星雲大師

《六祖壇經》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內心的財富寶藏取之不盡,何必捨棄自心內在的寶藏,而去求取世間一時的財富?縱使求得了萬貫家財,對自己的生死煩惱,又能有何幫助呢?
世界上,各個國家經常為了「能源危機」而征戰,導致舉世動盪。所謂「能源危機」,就是缺少石油、電力,因此全世界的國家政府,汲汲乎忙著找尋能源,有的到山中探尋,有的到海底發掘,有的人想用廢物改造能源,甚至也有人利用吸取太陽的光熱,轉化為能源。心外的能源固然可以去探勘、求取,但是心內的能源更有待吾人加以發掘。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顏回先生,居陋巷,一瓢飲,一簞食,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因為他找到心內的能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居住洞窟、水邊、樹下,宴坐自然,因為他充分享受了心內能源的富有。護法明君阿育王,施仁政於全國,因為他心裡有豐富的能源;治世仁王唐太宗,他締造了「貞觀之治」,也是代表他心裡的能源充足。
唐朝的大珠慧海參訪馬祖道一。馬祖問:「來此何事?」
大珠答:「求佛法!」
馬祖呵斥道:「你自己的寶藏不用,老遠來跟我求什麼佛法?」
大珠不解,問:「我的寶藏在哪裡?」
馬祖說:「現在問我話的『心』,不就是你的寶藏嗎?」
所以,只要吾人自己覺悟「我是佛」;只要你肯承擔「我是佛」,那不就是已經找到寶藏了嗎?否則人海茫茫,生死浮沉,沒有發掘心裡的寶藏,即使是趙州八十猶行腳,也只是徒然空費草鞋錢,又何益於自我的生死了悟呢!
佛教不反對人擁有財富、賺取財富,世間的財富對現世的生活當然也非常重要。但是,發掘心裡的寶藏,開發心裡的能源,更為重要。因此,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甚至肯定眾生皆有佛性的人,才是真正擁有財富。你能夠發掘人人本具的佛性嗎?那麼,當下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四冊 p.303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