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巴拿馬運河爭鋒 墨國重啟百年跨洋鐵路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墨西哥擴建百年前的跨洋鐵路。圖/美聯社、法新社
墨西哥跨洋鐵路路線示意圖。圖/墨西哥政府官網
一名女子騎自行車穿過巴黎擁擠的車陣。圖/美聯社、法新社
德國多家企業實施周休三日。圖為法蘭克福一處辦公室貼著「歡迎回來工作」。 圖/美聯社、法新社
德國一處建築工地工作的勞工。圖/美聯社、法新社
墨西哥薩利納克魯斯正進行跨洋鐵路擴建工程。圖/美聯社、法新社
濱太平洋的薩利納克魯斯港。圖/美聯社、法新社
修築跨洋鐵路的工人。圖/美聯社、法新社
巴黎飽受交通壅塞之苦。圖/美聯社、法新社
墨西哥跨洋鐵路部分路段。圖/美聯社、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巴拿馬運河因乾旱導致水位下降,不得不大幅限航,另一頭的墨西哥看到機會,正重新整修擴建一條曾在百年前運行的鐵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政府看好陸路運輸不受乾旱影響,要以這條總長300公里的鐵路,與巴拿馬運河分庭抗禮。

這條跨洋鐵路是「特還特匹克地峽跨洋走廊」( Isthmus of Tehuantepec Interoceanic Corridor,CIIT)計畫核心項目,在墨西哥兩大洋之間距離最短的特還特匹克地峽,以1907年舊鐵路線「特還特匹克鐵路」為基礎擴建,連接太平洋岸的薩利納克魯斯港(Salina Cruz)和大西洋岸的科柴科爾科斯港(Coatzacoalcos),墨國政府投入28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900億元),於2020年動工,將在今年12月下旬第一階段通車,每天有2班客運、3班貨運列車來回兩大洋。

墨西哥總統羅培茲盛讚這項工程,「從這一端的大洋抵達另一端的大洋,將只需要7小時」。

早在16世紀,來自西班牙的殖民者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就曾夢想過,在墨西哥打造一條連接兩大洋的運輸路線,但殖民者的雄心計畫大多數成為泡影。1907年特還特匹克鐵路通車,不過沒多久就被1914年開通的巴拿馬運河搶去光彩和商機。這次新跨洋鐵路規模,遠比百年前還要宏大。

特還特匹克地峽跨洋走廊計畫還結合公路、港口運輸,以及10座工業園區,光是跨洋鐵路工程已創造800個直接工作、約2400個間接工作機會,對大多數區域處於貧窮的墨西哥來說,是十分需要的就業強心針。

官方預估,到2028年CIIT每年貨櫃轉運量可達30萬個,待2033年全面運作時,更將達到140萬個、貨運量約3300萬噸,可望使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提高3到5個百分點。

墨西哥興建跨洋鐵路,正逢巴拿馬運河受乾旱影響多次調降通航量,11月3日起每日通行船隻數量減少到25艘,預計明年2月中將再降到20艘;去年平均每日通航量為39艘。

在跨洋鐵路其中一個預定站點瓦哈卡州伊斯特佩克城(Ciudad Ixtepec),42歲手工藝人岡薩雷斯(Angelica Gonzalez)說,「這是一項宏偉的工程」,上一次連接兩大洋的特還特匹克鐵路客運火車運行時,她才5歲,這條舊鐵路線從1950年代開始沒落,1990年代終止載客,僅剩一條貨運路線。

不過,新的跨洋鐵路因行經生態豐富和原住民世居的土地,也受到不少爭議。當地原住民權益組織Ucizoni指出,開發計畫將帶來汙染,且政府未先充分與當地民眾諮詢,已有居民因為興建工程失去家園。此外,黑幫看好鐵路沿線未來價值,已經在強搶土地,鐵路開通將後,暴力問題升溫將是另一個隱憂。



8成德國人 支持周休3日

在德國企業正尋求在勞動力短缺和維持競爭力取得平衡點之際,一周工作4天的工作模式愈來愈受到歡迎,工時減少但效率更好,調查也顯示,8成的德國人支持周休3日,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周五上午,空調系統供應商KlimaShop專案經理赫曼(Maximilian Hermann)坐上他的重機,一路騎向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區,開始他的3天周末小旅行。赫曼和他其他所有同事一樣,今年開始調整為一周上班4天,這4天充分發揮工作效率。

KlimaShop是德國率先實施周休3日的企業之一,從一周工作5天、總時數40小時,改為4天、38小時。客服部門員工潘科克(Michael Pankoke)說:「你工作變得更專注,做什麼都更精確。」漢堡市附近的威德爾鎮(Wedel)市政廳也已周休3日,吸引更多「有競爭力有動力」的人加入。

目前德國一周工時上限48小時,企業顧問公司Intraprenör正推動德國50家公司2024年起進行大規模實驗,縮短工時但生產力不減,已有33家公司有意加入。勞動研究機構「漢斯貝克勒基金會」(Hans Böckler Foundation)一份調查顯示,多達81%的德國人支持改為周休3日。

不過,一些經濟學家並不看好周休3日對經濟的效益。「德國經濟研究所」(IW)經濟學家謝弗(Holger Schäfer)認為,在勞動力因嬰兒潮世代退休而吃緊的此刻,工時減少20%會為經濟帶來「災難」;IW所長胡特(Michael Hüther)更直言,勞力短缺需靠增加工時來解決,減少工時「是不切實際的夢想」。



法國企業主 補助單車通勤

環保意識抬頭下,法國愈來愈多公司捨棄汽車,改為補助員工騎自行車上班,2022年法國自行車通勤比率因此上升15%,帶動綠色運輸風潮。

資訊公司Coexya提供法國各地員工使用的自行車,數量從2021年的75輛,增加到目前的120輛。自行車通勤的便利性,促使在里昂的44歲員工特里科(Remi Tricaud)徹底捨棄開車代步。他說,他原本開車通勤要40分鐘,「現在就算是下雨天,我也都20分鐘就到了」。

特里科每個月花35歐元(約新台幣1200元)租一輛公司的自行車,公司另外提供3年120歐元(約新台幣4200元)補助,車輛維修保養由合作的業者負責,不需要他傷腦筋。

法國「自行車使用者聯合會」(FUB)代表杜多瓦(Louis Duthoit)說,德國公司通勤自行車數量有100萬輛,法國「只有1萬到2萬輛」,還是相對小眾市場,不過,已有一些新創公司掌握到趨勢,例如為80家公司管理上千輛自行車的「協力」(Tandem)公司,2020年以來每年業績翻倍增長。

許多人也因為騎自行車通勤,體會到健康和環境好處,乾脆自己買一輛腳踏車。市場諮詢公司「社會與消費觀察」(ObSoCo)指出,自行車市場價值數十億歐元,不過,自行車人口增加也帶來基礎設施的問題,目前只有5成的自行車使用者在其騎乘路線有專用道可用。

法國總理柏納(Elisabeth Borne)今年5月宣布自行車路網倍增計畫,要在2030年前打造總長10萬公里的專用道。這項計畫也有助法國達成取代德國,成為全球自行車旅行首選地的目標。依據法國企業總局(DGE)所彙整的資料,2020年自行車旅行估計創造46億歐元(約新台幣1588億元)觀光收入。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