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看台灣選舉 台海形勢不致緊張升級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與美國總統拜登(右)2022年會晤時,互相握手致意。圖/法新社、美聯社
中華民國國旗和台北101大樓。圖/法新社、美聯社
北京居民閱讀中國報刊有關台灣的報導。圖/法新社、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爭取回鍋入主白宮。圖/法新社、美聯社
歐洲議會外,懸掛歐盟與各成員國國旗。圖/法新社、美聯社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場慶祝會上舉杯。圖/法新社、美聯社
印度總理莫迪(左)和美國總統拜登(右)都尋求連任。圖/法新社、美聯社
中國人民解放軍「蘇-30」戰鬥機。圖/法新社、美聯社
台灣的國軍進行戰備演習。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約1950萬台灣選民1月13日投票選出下一任總統,以及113名立法委員。此次選舉正值關鍵時刻,總統大選尤其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有著重大影響。在北京、華盛頓和台北不斷變化的動態壓力下,維持了數十年的台海和平諒解開始瓦解,圍繞台灣未來的緊張局勢持續升級。不過,專家普遍認為,北京不至於開啟台海全面危機。 

隨著中國大陸愈來愈強大,對「統一」台灣的聲明愈來愈強硬,手段也更趨近於脅迫,而非誘惑。與此同時,台灣民眾對本土的認同逐漸升高,正失去對成為大陸一部分的興趣,北京在台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恫嚇性軍事演習,更讓台灣人愈來愈反感。另一方面,美中之間的對立加劇,華盛頓和北京都對台灣議題押注更大的利害關係,導致美國更公開向台灣提供軍事和政治支持,而大陸也矢言加以反擊。 

在此背景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去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雙邊峰會,兩人一致同意緩和雙方關係,此峰會成果,讓專家認為,至少在2024年美國總統選戰期間,北京應該不會進一步挑動兩岸緊張局勢,在短期內入侵台灣的機率不高。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凱爾德(Kent Calder)指出,這場拜習會,讓美中關係恢復到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訪問台灣之前的水準,而在台灣總統大選後,拜登政府首先希望看到台海維持穩定,美中雙方至少在今年可能暫時「停火」。 

智庫「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研究員郭艾薇(Ivy Kwek,音譯)也認為,在美中關係有所進展的情況下,北京現階段顯然無意啟動一場全面危機。 

日本法政大學國際政治學系教授福田圓指出,當大陸決定採取行動時,考慮的因素不止台灣,還權衡各種國際關係,包括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中國很難只考慮台灣情勢,便使兩岸緊張升級」。福田還說,台灣人知道,無論誰當選總統,兩岸情勢都不會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在北京舉辦的第19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從與會人士的發言來看,大陸依然將台灣問題,鑲嵌在中美戰略競爭的大局當中,因此對台軍事施壓範圍,不會因選舉結果而改變。 

與會的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指出,除了軍事施壓硬手段,大陸對台軟的一手,已從客場融合變成主場融合,大陸宣布建立的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會是下階段對台融合的重心。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也認為,大陸對台一貫基本方向,就是積極融合,包括經濟、民間融合,而福建融合示範區更是加強兩岸民間長期往來的積極安排。他說,大陸近期簡化台灣民眾辦理台胞證的手續,就是希望進一步促進兩岸民間交流,並且讓台灣民眾有更多機會,融入到大陸的經濟發展當中,這也會是長期政策趨勢。



美國總統大選 牽動對台政策

台灣的總統大選被視為是一個轉捩點,對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都會產生廣泛影響。不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沙特(Robert Sutter)指出,美國對台和對中政策,不太可能因為這次台灣選舉結果就改變,關鍵在年底美國大選。 

沙特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撰文指出,美國對台和對中政策維持一貫性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持續應對大陸挑戰的強勁動能,以及台灣對回應這些挑戰的重要性。此外,由於台灣選民和政治人物強烈反對總統挑起軍事衝突,台灣新總統對大陸採取強烈挑釁行動的可能性很小,另一個原因是,新總統可能會支持繼續與美國合作,加強台灣的嚇阻力。 

沙特指出,大陸對美國的挑戰可分為3大類。首先,大陸軍力快速發展,打破了印太地區的平衡;其次,大陸以國家力量主導經濟發展,尋求建立全球主導地位,取代美國。第3,北京利用經濟依賴、影響力行動,對全球治理構成挑戰。

他認為,台灣在這3類挑戰上具有重要地位:台灣的關鍵位置及在印太地區的作用,受美國高度重視;台灣高科技產業是美中經濟競爭的關鍵;台灣政治民主、自由市場經濟和對國際規範的尊重,支持美國維護現有國際秩序,抗衡大陸的挑戰。

美國政府對台軍事、外交支援已取得實質進展,尤其,拜登一再聲明,若台灣遭到大陸攻擊,美國將支持台灣。然而,如果拜登在年底大選中,被前總統川普或其他具有強烈「美國優先」傾向的候選人取代,美國對台灣的持續支持,和對大陸的強硬態度,恐將面臨轉折。川普若當選,並重蹈之前任內對大陸反覆無常和對盟友的破壞性行為,可能會折損美國及盟邦夥伴、尤其是台灣的利益,讓北京獲益。



今年5大選舉 攸關民主走向

對於擔心威權統治者比自由民主派更占優勢的人來說,2024年可能會憂心忡忡。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政權幾乎篤定至少會持續到2030年;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可望繼續執政到2029年,另外,最受矚目的是,被指控顛覆美國民主的前總統川普,也可能重返白宮。

多國都將在今年舉行選舉,涉及全球4分之1以上人口,除了剛結束的台灣的總統選舉,還有3月的俄羅斯、5月的印度,以及11月的美國等。但對於有關民主未來的辯論,沒有任何一場選戰會比美國大選有更大影響。川普矢言一旦重新掌權,將對反對者進行報復,人們不禁擔憂,美國的政治對立可能因而白熱化,引發內亂。

在俄羅斯,經過多年來強力鎮壓政治反對派,普亭再度連任幾乎已成定局。這意味著烏克蘭戰爭也將持續下去,考驗基輔主要盟友美國的耐心。

在印度,自詡為強人的莫迪也正朝連任邁進。他毫不妥協的領導風格,受到許多選民和外國投資者歡迎,卻激怒人權倡議組織,若他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印度人民黨」(BJP)在今年大選獲勝,經濟仍將是施政重心,而非人權。

在南非執政已30年的「非洲民族議會」(ANC),由於貪腐和經濟衰退,可能在今年國會選舉中首次失去多數席次。最後,歐盟27個成員國6月將舉行歐洲議會選舉,保守派和極右翼可能從反移民情緒,和整個歐盟不斷惡化的生活水準中獲益。

全球民主會在今年倒退嗎?美國民主遊說團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去年發表的最新報告,讓人有樂觀的理由:34個國家民主狀況進步,35國退步,是民主持續倒退17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