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110 知客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知客所扮演的角色,是寺院與信徒之間的橋梁,象徵一個寺院的形象。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知客」一詞,望文生義,就是「我知道客人」。我知道客人是什麼人?是什麼心理?是什麼性格?有什麼需要?我應該怎樣接待他、招呼他、安排他、幫助他;重要的是,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所以在每一個地方、時段,知客都要清楚了解整個過程和細節。

例如,在客堂裡,要懂得上茶,問候寒暄,茶點招待,了解客人,跟他談話、溝通。在佛殿裡,要引領客人上香、禮佛,為客人介紹說明。到了用餐時,除了上茶,準備適當的菜餚,還要知道陪客人,讓他感受被重視。「知客」對時空的拿捏、進退的分寸等,也須要有巧妙的應對之道。

在叢林裡,客堂是四大堂口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知客一職在寺院負責的工作範圍很廣,包括電話管理、客來人往登記、廚房飯菜、對外接待、用餐吃飯、車輛安排、糾紛處理、對外人事應對、知會協調等,可說是佛門的第一線,如同一個國家的外交官,舉凡信徒一進山門,不管他是來接洽事情、求助、傾訴,或是參觀、禮佛,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

圖/記者張睿杰

因此,一個知客稱職與否,關係著常住的興衰得失。除了見人要招呼,還要能遇事變通,不失威儀,言談舉止都要如法得宜。比方說,軍政首領等人,或是地方團體來山,應先認識、了解身分,或報請和尚接見,或由常住安排用齋、開示。如果來訪者是要請法,或者求見和尚、各寮首長,客堂當值知客都應該盡心聯繫安排。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凡事都講求服務的社會,不管哪一個行業,只要待人處事官僚,都不會受到歡迎。所以身為知客,首要條件,除了主動服務、溫和謙恭、熱情之外,還要能盤算、策畫、了解各種因緣關係、來龍去脈,更要懂得耐煩、替人設想、肯吃苦。我認為,上等的知客師必須能與人談說佛法,為人解決問題,慈悲耐煩,無所不能。中等的知客師,能帶人參觀,說些應酬的話,但不能為人解決問題。下等的知客師,一見到香客來,只會趕人去拜佛、吃飯,自己閒著沒事可忙。

對一個知客而言,應對來客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對來者卻不平常。例如,來了一個信徒,他在社會上沒有受到尊重,可是一到寺院來,就一切平等了,所以他歡喜到寺院,甚至因為感動而一生護持三寶。所以客堂裡的送往迎來,看起來都是一些俗事,實際上是廣結善緣,勤修福田。

而知客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寺院與信徒之間的橋梁,象徵一個寺院的形象。身為一名知客,要經常把常住的宗風、思想、建設等,介紹給信徒認識,同時也要把信徒的行誼回報給常住。而知客的儀表、談吐、禮儀,都反映出一個寺院的風格,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

圖/記者張睿杰

尤其,身為知客必須要有學問,要不斷充實自己的佛學素養,說起話來能出言吐語不俗氣,且能對信徒說法,使他們認識佛教、僧團、常住,讓他們感受到法喜,獲得法益。甚至要能接引遊客,度化成為檀那,由檀那變成信徒,進一步成為護法、幹部;能夠如此,這就是一個盡責而成功的知客師了。


善知識

佛經裡常會提到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等詞,這些就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在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他們以何種姿態出現,只要能引導眾人捨惡修善、入於佛道者,都可以稱為「善知識」。

《雜阿含經》裡記載,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佛陀說:商人是我們遠遊的善知識,因為商人經常各處通商,知道何處有財富、哪裡有風景;家庭裡貞節賢良的妻子,是我們居家的善知識;同行的企業家和我們一起創辦事業,是我們通財的善知識;如果我們的心中有正見,有良好的觀念,這個正見就是我們後世永恆的善知識。

由此而知,師長教導我們,是我們的善知識;親朋好友規勸我們,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歷史讓我們明古鑑今,歷史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看到一本好書、聽到一句好話、遇到一件好事,能給人歡喜、提昇淨化心靈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自然界的一花、一草、朝陽、和風等,也都是我們學習的善知識。

圖/unsplash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愚者也有一得」;可見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我們的善知識。即使是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如提婆達多一生陷害佛陀,佛陀反說他是善知識,是逆增上緣。因為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即使佛陀遭逢毀謗、傷害等等,這些外道害佛,也都是助佛成道的資糧。

所以說,能在不同的環境,努力使自己接受磨鍊,這樣環境也是我們成功的大善知識;觀念一改,不論順逆、好壞,凡事想當然爾,那麼不管何處、何人,都會成為你的善知識。

一個人的功成名就,要靠眾緣幫助,不捨一緣,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緣分。把一切人都當成善知識,親近他、尊敬他、向他學習;即使沒有東西為我所學,我也能包容他、尊重他,在包容與尊重當中,我們也能獲得無限的法益。如孔子說「我不如老農,不如老圃」,不輕他人,則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善知識。

要如何分辨善知識?我認為:愛護我、喜歡我的人,不見得就是我們的善知識;而罵我們、打我們,天天沒有好臉色給我的,不一定就不是我們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是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教導、人格有所指正,又能幫我們向上,督促我們進步的人,讓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有所成長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