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立立人

THE MERIT TIMES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過去儒家主張,大丈夫立身處世,達則兼善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佛教則主張,做人要持守五戒、廣行十善,要自覺覺他、己立立人。如何「己立立人」,有四點看法:
第一、己儉而能施人,是為仁也:所謂「富貴之家修道難,貧賤之家布施更難。」一個真正的仁者,則是「解衣推食」、「守約施博」;不但自己能澹泊自甘,勤儉克己,並且還能將自己節儉後所餘,布施給貧苦、孤獨的人,與人共享,表示自己心中有「人」。這種「仁德」的施予,是仁者所為。
第二、己仁而能寡求,是為義也:自己很仁慈、很慈悲,能夠發心利人而別無所圖,這是聖賢所為。如崔璦的座右銘:「施人甚勿念,受施甚勿忘。」又如佛教講「三輪體空」,能夠體達我法皆空,而無希望福報之心;甚至若受到呵罵、譏諷等,也能起慈心而不絕布施之念。像這樣施人不望報的行為,都是「義」的表現,這種無我無私、捨己為人的仁義道德,更為世間所需要。
第三、己義而能傳家,是為禮也:中國自古以來,便以禮傳家,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自己有道德仁義,而能將此美德傳承給後代子孫,遠比留給子孫萬貫家財更為寶貴。如《古文觀止》中,「馮煖客孟嘗君」一文裡,馮煖為孟嘗君「買義」,終而為其化解危機。所以一個國家社會,寧可少一點錢財,不能缺少道義,「義」才是傳家之寶,才是國家之寶,才是人生之寶。自己有義而傳家,是為禮也。
第四、己禮而能訓子,是為智也:自己懂得禮,還是不夠,更要能把「禮」教導給子孫兒女,是謂「義方之訓」、「詩禮之訓」。意即自己知禮,且能教誨子孫禮義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智者。常見有一些人自己奉行道德,奉行慈悲,可是放縱兒女花天酒地、奢侈浪費,結果兒女不學好,如此縱使你爭得了多少的名譽,擁有多少的財富,到最後給許多不肖的兒女盪盡家產,也是划不來。
《孟子‧告子篇》云:有幫助他人的「惻隱之心」,仁也;有知曉廉恥的「羞惡之心」,義也;有尊重他人的「恭敬之心」,禮也;有分辨善惡的「是非之心」,智也。孔孟之所以為後世所景仰,就在於他們主張人人皆可以成聖賢,就如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一樣。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應該仿效聖賢,不但自己本身要做個好模範,更要能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立立人」之道,有四點:
第一、己儉而能施人,是為仁也;
第二、己仁而能寡求,是為義也;
第三、己義而能傳家,是為禮也;
第四、己禮而能訓子,是為智也。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