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研究 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風險高

THE MERIT TIMES
陳玲芳
字級
收藏文章
82觀看次
台大公衛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右2)發表「飲食失序」新研究,邀請台大行社所所長張書森(左1)與政大社工所教授夏曉鵑(左2)擔任評論人。右1為主持人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新住民人口持續增加,為釐清台灣新住⺠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在飲食失序行為的差異,台大公衛學院陳端容教授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6月間於新北市3所國中37個班級,收集共729名13至16歲國中生資料進行分析。今(25)日公布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青少年的異常飲食行為傾向,高於一般青少年。

台大公衛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今(25)日發表「跨文化影響下的飲食失序行為:台灣新住民與本土青少年的比較研究」,透過量表分析新北市729名國中學生,結果顯示,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達16.85%,較非新住民青少年要高,此與其家庭健康識能、社會認同需求強度等相關,需要學校與家庭持續關注。

陳端容說,世衛組織2020全球肥胖年報指出,台灣為東亞肥胖率最高的國家。台灣19歲以上成人過重/肥胖率達50.7%,約30%國中生為過重與肥胖。過重與肥胖體位,易引發頻繁的節食或禁食與暴食循環、進食的內疚感、對身體形象過度關注與曲解,或是過度運動等異常行為,簡稱為飲食失序, 在青少年及青年族群中發展成「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的風險最高。

她指出跨國、跨文化家庭遭逢的3大可能困境,首先是「健康識能不同」,新住民媽媽對孩子的肥胖健康風險可能持較寬鬆態度;其次,是「社會認同需求強度不同」,對同儕嘲弄的易感性也不同;再來,為急於融入「瘦=美;瘦=健康」主流文化的壓力,可能會增加新住民子女對身體意象的「過度修正」。

陳端容教授(中)表示,如何減少家庭、學校和社會對肥胖的偏見和歧視,為未來努力方向。圖/記者陳玲芳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指出,新住民孩子有飲食失序表現,背後更大的原因可能是「焦慮」。國內推出新南向政策,宣稱尊重多元移民,實則不然。以新住民二代來說,即便各項表現很好,仍會有「冒牌者症候群」,因為自身種種表現很怕被貼上標籤,全身處於防衛狀態,要符合大家期待,反而成為壓力,轉化為飲食失序。

台大行社所所長張書森指出,飲食失序行為在國中生身上約有1/10比例,但在新住民子女身上則有1/6,可能是心理困擾的結果,或其他心理困擾的早期症狀;長期飲食失序,可能演變成「飲食障礙」,國外研究飲食障礙者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5倍,提醒家長及相關團體,應多關心青少年的健康議題。

陳端容表示,新住民家庭處於社會經濟相對弱勢,文化適應問題,是否使新住民子女承受身心健康問題,仍未有定論;如何減少家庭、學校和社會對肥胖的偏見和歧視,為未來努力方向。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