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5 普賢十大願 27 第二篇㉓】禮請聖賢 作世間明燈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普賢菩薩像/元至明代/寧夏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聖賢的禮遇)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請佛住世,就是請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菩薩,能不入涅槃,住於世間,為一切眾生說法。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現在我們已經無法從形象上見到釋迦牟尼佛了,只能見到佛像,那要如何像普賢菩薩那樣,表達自己請佛住世的心意呢?

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其實,「請佛住世」並不是真的要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再到這個世間上來說法;而是對於有賢能、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我們都要把他們視為諸佛,禮遇、護持他們,請他們在這個世間上廣結善緣,讓他們有很好的因緣、方便,能可以教化眾生,也讓佛法可以廣為流傳,這就是請佛住世了。

(一)請佛住世的緣起

關於請佛住世的記載,《長阿含經》卷一中的《大本經》提到,毗婆尸等過去七佛成道時,梵天前往勸請,三轉法輪;過去七佛,因梵天的勸請而悲憫眾生,住世說法。《佛本行集經》也記載,世尊成道時,梵天亦前來,勸請轉法輪;佛入涅槃時,弟子則勸請久住世間。

《涅槃經》裡說,佛涅槃前曾經對侍者阿難說:「獲得四神足的人尚且能夠住世一劫,何況如來具有大威神力,難道不能住世一劫嗎?」世尊說了三次,阿難都沒有反應,也沒有請佛住世。

後來魔王波旬出現了,魔王對佛說:「佛陀啊!您剛成道時說正法尚未流布,四眾弟子尚未具足,所以不能入涅槃;如今正法也流布了,四眾弟子也已經具足了,可以入涅槃了吧?」在魔王的殷勤勸說之下,世尊答應入涅槃。

佛陀出現世間,為了度眾,佛入涅槃,又有什麼用意呢?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盡,二是為了防止弟子懈怠放逸,所以要示現涅槃。佛一入涅槃,人間沒有了偉大覺者,《法華經》中形容,無佛住世時,世間滿是三惡道的眾生,得不到光明的指引,只好在罪惡的深淵中繼續流轉生死。佛住世間,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照大千,指引著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趣向光明。

因此《四十二章經》才會說,人有二十難,其中之一就是「生逢佛世難」。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之一,才要「請佛住世」。人間有了佛陀,眾生才有得度的因緣,像《賢愚經》裡說的,如來所說之法,為世出世間的真理,能令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得證涅槃大樂。佛陀萬德莊嚴,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令眾生見而生喜,勤修聖道。阿難尊者,就是看見佛的相好,心生渴仰,才隨佛出家的。

大家會疑惑,佛陀不是在拘尸那娑羅樹下安詳入滅了嗎?我們要請哪尊佛住世呢?其實,廣義的佛,是遍滿法界虛空的,不曾有來去,就像佛光山大雄寶殿的對聯:「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來去是世間的應化所現,佛的法身是沒有來去生滅的。時間上,有三世一切諸佛;空間上,也有十方無量諸佛。

今佛雖已入滅,若能禮請高僧大德常為我們說法、教授,作世間之明燈、人天之眼目,讓眾生的修行有所依循,也等於是「請佛住世」了。因此,請佛住世的現代意義,就是聖賢的禮遇,禮請一切賢聖僧、有德長者、教授學者,為佛教、為一切眾生,繼續弘揚佛法,領導大眾出離生死茫茫的大海。

(二)聖賢的禮遇

韓愈在〈師說〉中談到:「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段文章告訴我們,只要是德性高於我,術業高於我,都是我們的老師,大家要能打開胸襟,向他們學習,不要以向人求學問道為恥。

從古至今的領導者都知道要禮賢下士,所以廣納天下人才,希望他們能為自己所用。有些領導人,知道賢達之人的可貴,所以接受他們的教誨,不計較一些小節,最後得以成功,如:劉邦能善用張良、蕭何、韓信等漢初三傑,所以成就帝業;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漢族謀士劉秉忠為「緇衣宰相」,劉秉忠為世祖的稱帝出謀擘劃,並定國號為元。

但是,也有一些領導人剛愎自用、貢高我慢,縱有賢能之人願意輔佐,卻不能發揮作用。因為,他只想聽讚美他的話,忠言逆耳,他不想聽建言或規勸,因此,即便身邊有賢良之士,最後仍然以失敗收場。比方說,項羽不能重用范增,所以兵敗自刎烏江;東晉苻堅不聽道安大師之勸,故有淝水兵敗,導致亡國。可見禮遇聖賢、接受聖賢意見的重要。

「佛世難逢,大善知識難遇。」如何把握和聖賢相處的因緣,在平常生活中,落實禮敬聖賢?以下我提出四點,和有德之士相處之道:

1.尊敬

讚美、宣揚聖賢的功德、美德,是尊敬;來時歡迎,去時相送,是尊敬;有事弟子服其勞,是尊敬;聆聽聖賢教誨,在生活中落實知行合一,是尊敬;在行為上,要能主動親近、請益聖賢,這也是尊敬的表現。

戰國時代,有一位士人名叫顏斶。一天,在上朝的時候,齊宣王就說︰「顏斶,過來!」顏斶聽了,也對齊宣王說︰「大王,過來!」朝中群臣對於顏斶的態度深感不以為然,大家就問他︰「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顏斶回答道︰「王呼『顏斶,來!』如果我上前是我羨慕王的地位、畏懼王的權勢而不得不趨炎附勢;假如我說『王,來!』王真的來了,便說明了他禮賢下士,尊重百姓,雖然是同一句話卻有不一樣的意義。」

如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態度要謙卑,嘴裡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社會的光明、善良、可愛,就因為人類有服務、為他人著想的性格。比方說邀請有德之士來授課,要主動關心、安排他的交通接送;他抵達以後,如果是三餐時間,要為他準備餐飲,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當然,要受人尊敬,自己平常為人要能懂得先付出服務奉獻、尊敬愛護他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尊敬我,我愛護你,人才會安住在自己的崗位,發揮自己的才能,社會就會進步發展。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