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7】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39 生涯規畫 6-5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8觀看次
佛光山澳洲南天寺大雄寶殿一隅。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地點:澳洲雪梨南天寺

時間:二○○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佛光山南天寺三壇大戒得戒和尚開示



提問六:我們已經出家了,對於財務、感情、眷屬,該如何拿捏分寸?



出家人也需要錢,但是擁有的錢愈少,煩惱也比較少,供養多會毀滅一個出家人。過去,提婆達多就是因為貪圖供養終致滅亡。佛陀曾說:芭蕉的心長實,騾子和馬懷孕,小人供養多,離毀滅就不遠了。

我這一生能做好一個出家人,最主要是我沒有錢,錢多會起煩惱。一直想要買,一直覺得不夠,就是貧窮。我一切具足,什麼都不需要,就是富貴。大家要做一個心靈富貴的人,不要做一個金錢富貴的人。

雖然你們已經出了家,但對家庭眷屬還是捨不得,尤其世間一切無常,本來是小康之家,可能因為父母親幫人做保,結果經濟倒閉,房子都賠了,怎麼辦呢?人非草木,豈能太上忘情,但是父母都解決不了,你能解決得了嗎?另外,家裡慢慢變窮,怎麼辦呢?

自力自救 勤勞吃苦

救濟不是辦法,一定要從根本解決,如:開源節流、增加勞動力,擺個小麵攤也是可以賺錢,或者替人掃地、帶小孩,也可以圖個溫飽。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要鼓勵家人勤勞,只有自救才能解決得了問題。

即使在佛門裡,只要有本領,如:依空法師、慧開法師,他們在大學裡做教授,倘若向常住說明父母親的困境,賺的錢少交一點給常住,常住也會贊成。或者很多人有好的因緣,得到信徒多一分的供養,他自己不需要這個錢,都是交給常住,不過因為父母親有困難,於是請求常住諒解,在自己的所得中,分一點給父母,聊表心意,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怎麼做才適當,就跟感情有關。

在人際的相處上,道情友愛沒什麼不可以,人也都會有好朋友,但絕對不能「一對一」。如果能有好多個道侶,大家友好在一起談論佛法,縱然物質生活不富裕,內心卻很富貴,精神很飽滿,時時刻刻壯志凌雲。想要有前途,想要快樂,平常就要立志發願。自古以來,哪一位佛菩薩不是立下志願才成功的。拜佛時要發願為佛教犧牲奉獻、吃苦耐勞、救人救世,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你們出家受戒成為比丘、比丘尼,接下來還要再受菩薩戒,成為大菩薩,這是漢傳佛教殊勝的地方。今日佛教進步至大乘菩薩道,不僅有時代的歷史背景,也包含現世的社會需要,這是這一代有知識、有見解的佛教年輕人,所應思考的問題。

維護慧命 感念常住

「常住第一,自己第二」,我個人寧願多受委屈,也不能侵犯常住一點。常住是我的慧根、命根,是大眾的慧命所依,由眾人集聚而成,不能讓它有絲毫的損失。多少古德為了常住不惜犧牲奉獻,寧願失去生命,也要護著常住,反觀自己,難道對常住沒感情嗎?

過去如果有人想出家,都要經過考試,問他:「常住是誰的?」「常住是我的!」我能和常住沒有感情嗎?能把常住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後嗎?如果每個人能夠如此真切地想,經常和常住融和在一起,就不會溜單。

有句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每一個人要認為「我的常住最好」、「我和佛光山是一體的」。不這樣想,怎麼能安住呢?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利益,凌駕到常住之上,那麼常住能有多大的發展呢?當然不可能!就如一個人沒有感受到國家很偉大,社會很重要,大眾很要緊,不如此想,真是愧對自己!

(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