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4法華經大意 13 第四講④】 人成即佛成 以人間為修行道場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王卉娟作品〈佛桌上的菩薩〉。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八)淨土信仰──人間莊嚴美好

〈見寶塔品〉裡,講到對寶塔的信仰、對淨土的信仰。多寶如來示現踊出寶塔,釋迦如來放光集分身諸佛,三變淨土,不只是變穢土為淨土,並且於淨土之中,化示無量清淨國土為一大清淨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極樂淨土,藥師佛的國土是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國土是兜率淨土,每一尊佛都各有其淨土。《維摩經》、《法華經》中提倡的則是人間淨土。

能夠誠信淨土信仰的人,家庭院舍,衣食資具,親友眷屬……都可以成為佛國淨土裡的現成受用。譬如大乘就是我們的交通工具,慈悲、智慧就是我們的父母,八正道是我們的道路,五戒、十善是我們的法制,一切諸親眷屬都是我們的諸上善人,所有田園宅舍都是我們的花園國土……《法華經》中踊現的多寶佛塔,表示只要我們自心清淨、和悅,在人間就能見到莊嚴、清淨、美好的佛國淨土。

(九)法師菩薩──弘法不分僧信

法師,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眾生修行的人,不一定專指出家人。在《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裡,即言:「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可見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做法師,假如在家信眾有佛法,也可以做法師。

所以,國際佛光會推動信眾參與佛法的檢定,凡具有正知正見正信,通過檢定審核,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讓在家居士也可以傳授佛法。

法師菩薩,菩薩是有學位的,從初發心一直到五十二階位,都可以稱做菩薩,只是程度有別。

(十)久遠成佛──法身常住不滅

在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樹下開悟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只是一種方便示現的假相。實際上,佛陀於久遠之前早已開悟成佛。所以,在〈如來壽量品〉中,寫道:「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印度出生的釋尊,不是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的新佛,實是久遠實成的本佛應現。自無始久遠之初,常以娑婆世界為中心,又在十方諸國土,化導一切眾生。在教化眾生的漫長時間中,為化導之善巧方便,佛曾以燃燈佛及其他名字,應化於世,也曾在教化期間,顯示各種差異而出現於世,誘導眾生。

而且,「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從過去、現在、未來不斷的在修行菩薩道,也因此成就了常住不滅的佛陀。所以,久遠釋迦自身,即是行菩薩道的行者。這種「久遠成佛」的觀點,也是《法華經》的重要思想。

總結《法華經》的內容,再提出十點,希望能對當今社會有所啟示。

1.從紅塵的汙泥中,滋養我們清淨如蓮花的本性。

2.從自覺的教育中,加強自我淨化的建設。

3.從世間的雜染中,建立心靈環保的共識。

4.從權勢的追求中,懂得因果法理。

5.從金錢的滿足中,明白功德聖財的重要。

6.從利益的謀求中,知道分享給大眾。

7.從權利關說中,追尋合法的正道。

8.從待人行事中,反省自己的天理良心。

9.從慈善救濟中,增長般若智慧。

10.從宗教信仰中,懂得辨別正、邪的信仰,遠離邪魔外道的迷惑。

二、《法華經》的人間性

佛陀在《法華經》提出「七個譬喻」,並以「會三歸一」的圓融思想,引導人們歸信自性佛心,且宣揚利他的「六波羅蜜」等等,這些是「化世」的方便,更是「益人」的人間佛教思想。

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成道,不疲不累的為六道眾生說法,度眾圓滿之後,也在人間涅槃。佛陀的一生沒有離開人間。我為人間佛教下了一個簡要的註解:「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整部的《法華經》皆在闡揚此一觀點。

「佛是已經開悟的凡夫,凡夫是未開悟的佛。」《法華》思想廣大恢宏,佛陀要人人相信自己是佛;能承擔自己是佛,自然能開發出佛的光明、清淨的本性。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法華經》兼具人間性的思想,有以下六個特點:

(一)人間性

《法華經》以「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作為學佛、修行的理念;把玄談、高妙的佛理展現在日常的生活裡。雖然佛陀在此經強調「唯有一乘法」,但是,不論二乘、三乘或五乘,都是佛陀依眾生不同的根機而施設的方便法門。在前十四品中,佛陀為聲聞弟子說法,肯定他們在人間現在的修持,是成就佛道的前方便,依次授記他們未來皆能成佛。此乃「人間性」佛教最好的證明。

而「人成即佛成」,佛陀教導人們應著眼「人間」為本,以「人間」為修行的道場。在眾生身上,學習慈悲、智慧的德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最後就能成就佛道。

(二)生活性

佛陀以「三車為喻」度化三乘行人,這個譬喻故事,告訴我們:自度度人應具有善巧方便智。要救度眾生出離三界火宅,必須「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其他如「窮子喻」、「化城喻」、「衣珠喻」等,也都是具親切又寓意深遠的譬喻故事。可以說此經有出世的解脫法,也兼具平實的生活巧慧。特別是〈妙莊嚴本事品〉中,淨眼、淨藏兩位王子,為了要出家,只好現神通度化信外道的父王,這種重視對家庭眷屬的教化,就是「生活性」的表徵。

所以,學習佛法是為了淨化自己、提升自己,要落實在生活上身口意行為的改變;除自利之外,必須還要利他。利他之中,以善巧方便的譬喻故事,度化身邊的眷屬,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利他性

佛教強調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陀以救度眾生、教化眾生為本懷。而「利他」也是《法華經》的重要精神之一。經中有許多菩薩,如上行、無邊行、藥王、常不輕、妙音、觀世音、妙莊嚴王、普賢等眾菩薩,一再地敘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此經的功德利益,使人們對《法華經》成佛法門產生淨信而發菩提心。

尤其〈普門品〉、〈妙音菩薩品〉中,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化現三十三種不同身分去度眾利生,從中成就了菩薩的無上正等正覺,為最具代表性。「利他」的思想,是大乘經典中「不離世間覺」的具體呈現。

(四)喜樂性

佛教是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要解決眾生的痛苦,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樂;這也是佛教的終極目標。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法華經》一開始,佛陀尚未說法,已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大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明白「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即是佛教喜樂性的表現。〈方便品〉中有一段偈頌:「……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積小善就可以成佛,這是其他大乘經典所沒有的喜樂性。

另外,經中除了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來示教利喜,佛陀為菩薩、聲聞弟子、學無學人等授記成佛,甚至畜生道龍女、惡人提婆達多,也授記他們當來作佛;這不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的表率嗎?

(五)時代性

佛陀的教法具有時代性,更跨越時代性!釋迦牟尼佛不僅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成佛,他在無量阿僧祇劫前就早已成佛。而到現在他所說的教法仍然存在世界上,並且正確而清楚的指引著人們。可以說佛法不論出現在哪個世紀都能為人所接受,都具有時代性的義理內涵,讓人們在面對生老病死時,能從中找到良醫妙藥,治療身心苦痛的疾病。

例如:會三歸一,一切人等都可成佛的平等觀。《法華經》反復強調,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乃至包括惡人提婆達多等一切眾生,皆有佛的知見,最後皆能成佛。所寓意的是對一切生命的存在價值,特別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視;是對一切生命的主體性、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的尊重。

〈方便品〉中諸法實相,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概念,十如是、十法界、一念三千等,象徵世界萬有的相即融通,物我一體。當今的時代,出現的嚴重汙染,自然環境遭遇破壞,更應當以此「實相」觀念,強調人類社會必須與自然界共存共榮的思想。

乃至《法華經》中的菩薩道行持,慈悲、六度等行為軌範,不僅在現象上「救貧濟苦」,更應在精神上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傳播知識真理等。尤其,慈悲無國界、無人種的分別,正是在某些國家因遭遇自然災害、戰爭而面臨危及生存的困難、苦難時,給予積極救援。《法華經》教義的精神,是富有新時代特色的。

(六)普濟性

大乘佛教經典有別於小乘經典的,就在於「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陀一生的言教,猶如《法華經》所展現的,在於普濟一切眾生。讓聲聞人、有學、無學人、比丘尼、龍女、提婆達多,授記他們未來能成就佛道,這就是最究竟的救濟;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等的三十三應身示現,是對眾生苦難的救濟;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的平等實踐,是播下菩提道種的悲心救濟;淨眼、淨藏菩薩的示現神通,是對妙莊嚴王信奉外道轉邪歸正的救濟。

佛陀肯定不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眾生,都能蒙受法雨滋潤,甚至回小向大,趣入佛慧,即所謂的「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法華經》的思想特徵之一,是對人間的肯定,更由人間去實踐、完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實踐上是最有價值的。《法華經》的六個特性,更可以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營造尊重生命、淨化心靈、現世安樂、維護自然環境的國際氛圍,對促進世界和平,發揮實際的作用。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