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俄飛機極地迫降斷成兩截 機上41人全數奇蹟生還

【中央社/莫斯科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烏塔航空(Utair)一架安-26型飛機今天在惡劣天候下在北極地帶進行緊急迫降時發生墜機,機身斷成兩截,但機上41人竟全數奇蹟生還,僅正副機師和1名乘客共3人受傷。 英國「鏡報」(The Mirror)報導,事發地點據報距離烏垂尼(Utrenniy)機場僅差約1英里(約1.6公里),這座新建機場位於俄羅斯遠北北極圈內一個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地區。事故班機在濃霧大雪中嘗試降落在這座機場時,從雷達螢幕上消失。 當時機上共有36名乘客和5名機組員。飛機是從西伯利亞西北部亞馬爾半島(Yamal Peninsula)上的液化天然氣港口薩貝塔(Sabetta)起飛,飛越了位在極圈內的鄂畢灣(Gulf of Ob)。墜機地點在沙萊喀特(Salekhard)西北方約360英里(約576公里)處,現場照片顯示受損的飛機落在一片雪地上。 烏塔航空的一名發言人表示,他們的一架安托諾夫(Antonov)安-26型(An-26)飛機「從薩貝塔起飛前往烏垂尼,因天候劇烈惡化而在濃霧和強風中進行迫降。所有36名乘客和5名機組員已撤離到機場建築內,有1名乘客和2名機組員因受輕傷而接受醫療援助」。 當局對於這起事故的原因已展開正式調查。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報導,俄羅斯近來飛航安全紀錄不佳,德國的航空事故資料評估中心(Jet Airliner Crash Data Evaluation Centre,JACDEC)2月披露,俄國飛安意外事件在過去1年內增加超過1倍,由2022年的37件大增至去年的81件。

MORE

外送平台演算法管理 有規範了

編譯/潘楠慕 數位外送平台興起帶動「零工經濟」,但是不論是網約車駕駛或者外送員,這類平台工作者的勞動權益仍缺乏完善法律保障,為此,歐洲議會通過「歐盟平台工作者指令」,明定平台工作者與平台為僱傭關係,而且首次針對這些平台使用演算法管理訂出規範。 歐洲議會4月底以554票贊成、56票反對、24票棄權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歐盟平台工作者指令」。根據這項新規範,只要根據各成員國法律和共同協議,平台與工作者之間存有指揮監督關係之事實,即推定雙方為僱傭關係,而非獨立承攬,各成員國就有義務制定國家級法律,確保此勞動關係,來矯正雙方權力的不平衡;平台業者可提出反駁,但是負有舉證雙方非僱傭關係的責任。 歐洲議會指出,目前數位平台工作者中約93%、即約2630萬人被定位為自營業者,承攬平台勞務,但是其中500萬人的勞動關係可能遭到錯誤定位,影響其合理權益。 演算法管理可說是平台工作者面臨的最大難題,演算法的不透明,影響其隨機性的工作分配和績效評估。為此,這項新規也首創歐洲之先,針對這類平台採用的演算法管理訂出規範,平台不得單憑演算法或者自動化決策系統所做之決定,解僱平台工作者,須確保會直接影響工作者之重要決策,有人類的監督機制介入;平台使用演算法做出有關工作者工作條件、收入等決定,也有義務告知當事者。 歐洲議會零工經濟工作者權益首席談判代表夸米尼(Elisabetta Gualmini)說,這項指令將使歐盟多達4000萬名平台工作者獲得合理的勞動條件,「將在全球層級成為真正的標竿」。

MORE

自駕車興起 紅綠燈面臨變革

編譯/潘楠慕 在全球各地控制交通流量的紅綠燈信號系統,可能將面臨重大變革。研究人員正探索,如何利用現代汽車的高科技功能,來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最終可能會完全取代現有的紅綠燈,將控制權交給無人駕駛的自駕車。 1914年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推出由工程師霍吉(James Hodge)發明的紅、綠兩色燈號,被認為是全世界第一個電力交通信號系統,幾年後底特律警察波茲(William Potts)為這套系統增加了黃燈,到了1930年美國所有主要城市都至少有一套電力交通信號燈。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展,包括使車與車之間能夠彼此自動溝通、避免碰撞的車聯網技術(V2V),以及自駕車系統,可能將改變這套已經使用一個世紀的交通信號系統。密西根大學土木工程教授亨利.劉( Henry Liu,音譯)正在帶領這方面研究,在底特律郊區伯明翰試驗,燈號依車輛提供的行車速度和位置數據而變化。試驗初步數據顯示,只是將綠燈時間調整了幾秒就能減少交通壅塞,若進一步擴大設置自動化交通燈號系統,可能會帶來更顯著的改變。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程學副教授哈巴拜(Ali Hajbabaie)團隊研究重新設計紅綠燈系統,添加第四個燈號,也許是白燈、或者同時亮紅綠燈,來指示行駛該路段的自駕車已達一定數量,由車輛自駕系統接手引導路況。 與密西根大學研究的做法相比,哈巴拜團隊的方式,需要道路上40%到50%的車輛都是自駕車,因此實際應用可能還要數年時間。不過,劉教授指出,新的交通信號系統可能會比人們預期的來得更快,「人工智慧進步的速度非常快,我認為這種改變正來臨」。

MORE

產製流程簡化 AI翻轉新聞業結構

編譯/潘楠慕 人工智慧(AI)正在改變許多產業,包括新聞業,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實驗室擔任產品經理的媒體產業專家卡斯威爾(David Caswell)日前在國際新聞產業會議上指出,2到5年內,生成式AI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新聞產業結構。 卡斯威爾4月分別在義大利柏魯加舉行的「國際新聞論壇」、以及國際新聞媒體協會(INMA)在倫敦舉行的「世界新聞媒體年會」上,提出他對AI影響新聞產業的看法。他表示,現在還無法全面了解AI最終會如何改變新聞業,但是有一些事情正愈來愈清楚,包括會有更多利用AI建立的媒體、更多內容取自AI,AI也將在新聞收集、製作上發揮更大作用。這樣的變化是整體資訊生態系統、尤其是新聞生態系統非常根本的改變,在結構上與當前環境截然不同。 新聞媒體應用AI技術已有10多年,但是這樣的技術在10年前非常昂貴且技術門檻高,例如需要僱用專業的程式人員,只有大型媒體才負擔得起。然而,生成式AI改變了這一切,利用每個月費用20美元的服務,就能應用在新聞工作流程上。 卡斯威爾將2023年以前的10年,稱為AI用於新聞編輯的「第一個紀元」,2022年底ChatGPT問世,帶起了「第二個紀元」,也就是由於技術的普及和門檻降低,大幅推動AI工具廣泛應用於新聞業,生成式AI使新聞產製流程簡化和自動化。 他說:「人們將不需要新的設備、硬體,內容生產者也不需要投入很多經費和具備技術專長,因為有了生成式人工智慧,那些原本在上一紀元阻礙人工智慧廣泛應用的因素,將不再是阻礙。」 菲律賓數位媒體Rappler、荷蘭的波斯語新聞平台Zamaneh Media,都是成功將AI技術應用於新聞報導的例子;哥倫比亞的調查報導媒體「公共問題」(Cuestión Pública)更利用AI處理突發新聞。 Google公司開發代號為「創世紀」(Genesis)的生成式AI新聞撰寫工具,正在與出版商測試,一些出版商也在自行開發這類平台。這些工具協助新聞資訊收集、處理文檔、逐字抄錄、分析聲音影像後做出摘要等工作,而記者的角色就是統籌運用這些工具、驗證內容和編輯。 卡斯威爾預期,2到5年內新聞業利用AI技術,探索出新的基礎設施、流程、產品、競爭和權力結構後,將出現一個「在結構上徹底不同」的新聞生態系統,這個改變或許會來得更快,「因為幾乎沒有阻力」。 他說,人工智慧技術在新聞業的發展軌跡,類似於19世紀末期,電力對全球帶來的影響,媒體機構應該積極適應和創新,利用AI帶來的變化,探索新的可能性,為未來的生態系統做好準備。

MORE

勉勵畢業生 黃仁勳:站AI潮頭 大展拳腳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4日舉行第130屆畢業典禮,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分享人工智慧革命的獨到見解,以及輝達轉型為AI公司的非凡歷程,勉勵畢業生站立時代潮頭,在人工智慧領域大展拳腳,開創輝煌的事業和人生。 黃仁勳指出,人工智慧正在催生前所未有的新行業,未來將出現專門生產智慧、製造AI生成器的「智慧工廠」,如同工業革命時期的發電廠。  

MORE

加薩戰火不停 青年苦中作樂

14日加薩走廊大城加薩市的巴勒斯坦青年苦中作樂,表演後空翻自娛娛人。圖/法新社

MORE

日本富士山管制登山客人數 設置閘門7/1啟用

【中央社東京專電】日本山梨縣為避免過多登山客湧至富士山,造成「觀光公害」情形,今年夏天起實施通行管制。縣府13日開始在富士山吉田路徑五合目(半山腰)登山道進行安裝閘門工程,預計17日完工。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這道閘門高1.8公尺、全長8公尺,安裝在富士山五合目山道上。設置閘門的工程預計17日完工,將於開放登山的7月1日凌晨0時起啟用。 為防止夜間登山或「彈丸登山」(不眠不休短時間攻頂)客湧入,這道閘門每天下午4時至凌晨3時之間關閉。如果一天的通行者達4000人,閘門也會提前關閉。 閘門將部署保全人員24小時管理。如果是有先預約好山上小屋的住宿客,不受時段、人數限制可通行。 登山客在通過閘門前,須先在付費處支付通行費2000日圓(約新台幣418元)、接受是否有住宿證的檢查後,取得相當於閘門通行證的手腕帶。 山梨縣政府將於6月19日實施模擬訓練,確認從付費處到通過閘門之間的流程。

MORE

罹癌後首公開露面 凱特與家人抵達白金漢宮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威廉王儲的妻子凱特王妃宣布罹癌,經過幾個月的預防性化療與休養後,15日首度公開露面,將跟皇室一起參加又稱為「國王誕辰閱兵」的「軍旗敬禮分列式」(Trooping the Colour)。 天空新聞台報導,在「軍旗敬禮分列式」典禮開始之前,威廉與凱特一家已經乘車抵達白金漢宮。從攝影師拍到的照片可見,她身穿一套白色的套裝,身旁坐著丈夫威廉,以及喬治、夏洛特與路易等三個孩子。 天空新聞台皇室特派記者邦多克(Laura Bundock)報導,「她(凱特)已經抵達王宮,將跟三個孩子一起坐上馬車。他們將沿著林蔭大道前往騎兵衛隊閱兵場,並在該處將觀看分列式」。 自年初診斷出癌症後,今天是凱特第一場正式的公開活動,但目前尚未確認她稍後是否將在白金漢宮陽台露面,觀賞皇家空軍的飛行表演。

MORE

2024全球工作場所報告 台灣列亞洲第2

【本報綜合報導】上班族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有些人從工作中得到龐大壓力,不過也有人能因此獲得快樂及成就感。美國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近期公布「2024年全球工作場所報告」數據,全球有34%受訪者認為他們工作時感到朝氣蓬勃,其中又以歐洲人最多。亞洲部分,台灣以41%高居第2名。 根據《CNBC》報導,蓋洛普針對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年人進行調查,2023年間訪問超過12.8萬名就業人士。數據結果顯示,全球有約34%受訪者在工作時感到「朝氣蓬勃」(Thriving)、 58%感到「掙扎吃力」(Struggling),剩下8%的受訪者則認為工作令人感到「痛苦折磨」(Suffering)。 報告指出,認為自己在工作中朝氣蓬勃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健康問題變少,也較少感到擔憂、壓力、悲傷、憂鬱和憤怒,反而會提到更多與希望、幸福、興趣和尊重相關的反饋。 研究報告中自認在工作時「朝氣蓬勃」比例最高的前10名中前5名皆為歐洲國家,分別是芬蘭83%、丹麥77%、冰島76%、荷蘭71%及瑞典70%。 研究報告中自認在工作時「朝氣蓬勃」比例最高的前10名中前5名皆為歐洲國家。圖為示意圖。圖/Unsplash 第6至10名則依序為以色列69%、挪威67%、哥斯大黎加62%、比利時60%和澳洲60%。 前10名中有7國位處歐洲,且歐洲受訪者「尋找新工作」的比例最低,「每天都感到悲傷」的比例也是第2低。 反觀亞洲,在工作上「朝氣蓬勃」比例較低,亞洲的前10名分別為越南51%、台灣41%、新加坡39%、泰國37%、菲律賓36%、中國36%、南韓34%、馬來西亞31%、日本29%及蒙古29%,台灣以41%奪得亞洲第二名。 亞洲部分,台灣以41%奪得亞洲第二名。圖為示意圖。圖/資料照片

MORE

日本首見人臉辨識乘車系統 千葉地方鐵路15日啟用

【中央社/東京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千葉縣佐倉市有加利丘新市鎮的地方鐵路「山萬有加利丘線」,15日正式引進人臉辨識上下車系統,成為日本首例。乘客登錄相關資訊後,在檢票口讓平板讀取臉部後即可通過閘門。 讀賣新聞報導,營運「山萬有加利丘線」的山萬公司,也導入相同系統到當地的山萬接駁車。 總部位於東京都的山萬公司既是不動產公司,也經營鐵路與巴士事業。根據山萬公司,人臉辨識上下車系統所用的平板共15台,其中包含山萬有加利丘線6個車站中的8台,以及接駁車內7台。 乘客事前在特定網站登錄信用卡與臉部資訊,搭車時經平板讀取完臉部資訊後就能乘車,下車時直接離開即可。而1個月的使用費將透過信用卡扣款。 根據日本政府國土交通省(簡稱國交省),這是日本鐵路首次正式引進人臉辨識上下車系統。國交省表示,之前也沒聽過日本有巴士採用相同系統。 山萬公司2013年就在自家經營的社區大樓出入口裝設人臉辨識系統,並持續評估運用相同系統到鐵路上。 而讓山萬公司決定在鐵路上使用這個系統的原因之一,是自動檢票機日趨老舊。 山萬有加利丘線6個車站中設置著僅接受實體車票、定期券的檢票機,不過隨著機器變舊、愈來愈容易故障,票券經常卡在檢票機中。 雖然許多乘客希望鐵路公司加裝能使用IC卡乘車的系統,不過礙於成本考量並未實行,但是關於人臉辨識系統,山萬公司認為「只需1台平板即可運行,不僅提高方便度,還能降低成本」。 這個人臉辨識上下車系統從2021年5月起經過約2年的試行,期間獲得當地居民的好評,像是「帶著小孩同行時,不用放開小孩的手就能通過檢票口」以及「不用帶現金也能搭車,相當方便」等意見,也成為推動這個系統正式上路的助力。 隨著新系統開始正式運作,山萬公司6月15日起停售新的實體車票與定期券,乘客已經購買的定期券等實體票券則可以使用至有效期限結束。 而不使用人臉辨識系統的人可以在車站的售票機購買印有QR Code乘車碼的車票後,在檢票口讓感應器讀取QR Code後即可通過。 山萬公司1970年代起就持續在開發有加利丘新市鎮,之後也有意引進人臉辨識系統至周邊的商家與餐廳。

MORE
/42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