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令人感動的一天

文/王淑芬 今天一早就到佛光山岡山講堂禮佛,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媽媽平安、順利。 十點趕到診間,醫生為媽媽做了咽喉檢查再比對過去的影像,他回過身來就說「好!我們現在就來拆除氣切管!」 當我聽到張醫師這麼清楚的醫療處置,我的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不止的淚水讓醫生都嚇到了。 「是的,我們等這一天足足一年了!」我們兄弟姐妹心心念念努力要為媽媽移除氣切管;但是當醫生準備移除之際,我躊躇了,連忙說「再等等。」其實心理是沒有把握的,也很擔心一旦媽媽一口氣喘不上來,重陷焦慮、恐慌,只會讓心情更跌宕不安。 當和哥哥姐姐通完電話,我拉著媽媽的手念著〈大悲咒〉,也相信菩薩有給我力量。我帶著哥哥姐姐的叮囑,重回診間和醫生討論可能面臨的所有狀況及因應。醫生要拆解前,媽媽也點頭說「好」。 拔除氣切管,也拆掉氣切帶,那條勒緊媽媽性命的環套得以解放,媽媽大呼了一口氣,感覺舒服許多,整個人也清爽起來了!雖然移工朋友「拉咪」沒來多久,但是這一幕也令她感動得紅了眼眶。 這一年來,我沒有一天離開過媽媽,勇敢地陪著媽媽面對人生的風雨,走到今天,總算看到天明前的曙晞,回首這段路,自忖何以沒有畏懼?我相信有菩薩在陪伴著我們,也給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移除鼻胃管、氣切管,接著還要努力讓媽媽復健步行。看著媽媽一天天進步,我的笑容變多了、心情也飛揚起來了!謝謝法師及好朋友的支持鼓勵。

MORE

相信有佛

文/屈穎、陳大謀 穎:你是怎麼與佛教結緣的? 謀:爸爸和媽咪以前就信仰佛教。家裡供著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出國前,媽咪送給我一個觀世音菩薩的玉珮,讓菩薩保佑我。那時候我對佛法都不懂,只覺得好像有佛菩薩會保佑我。 穎:再後來有發生什麼事嗎? 謀:爸爸發病後因為呼吸衰竭緊急送醫院,插管後,嘴裡含著一根輸送空氣的管子。記得是周五晚上,我、媽咪和爸爸的看護彭彭姐也在。爸爸突然痙攣,緊咬住舌頭和嘴裡的管子,這很危險。彭彭姐趕緊用鐵湯匙試著撬開爸爸的嘴,醫生和護理師也趕來病房。 我站在床邊看著發生的一切,很著急,一心盼望著爸爸嘴巴可以快點鬆開。那時,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畫面,是一個用毛筆寫的大大的「佛」這個字,然後,爸爸的嘴就鬆開了。我平常不寫毛筆字,也不看書法展,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這個畫面。從那時候開始,就相信有「佛」。 穎:你是什麼時候真正開始學佛的? 謀:發病後吧。 穎:再後來呢? 謀:經誦久了,就想對經典和佛陀的教誨再多了解一些,聽法師的講座、看高僧大德的著述。媽咪生病後,我對淨土開始產生興趣,老婆陪我整理了淨土之行系列後,最近幾年希望對於淨土宗有更系統、深入的了解。 穎:現在每天大概有多少時間修持,都怎麼安排? 謀:翻身、拍痰、移動用掉很多時間,剩下能看電腦的時間,就在YouTube上聽法師的講座,或者看書,不能看電腦的時候,就在心裡念佛號。 穎:老公喜歡看旅遊 You Tube,假如現在可以去任何地方旅遊,你最想去哪裡? 謀:我一直很想去四大菩薩的道場,但無法一下子去全部的道場,就去普陀山吧!這次我想在島上住兩天,前幾次去的時候都沒有在島上住一夜,聽老婆說在島上過夜的時候,感覺很寧靜,我也想去感受一下。 佛光山是我一直很想再去的地方,記得上次也是唯一一次去佛光山是在我小學的時候,對佛光山的記憶很模糊,星雲大師隻身來到台灣,立志弘揚佛教,以佛光山為基地,把佛光山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也在全世界設立很多道場,我想去佛陀紀念館看看,也讓我想像一下當年佛陀在印度弘法的情景。 (這篇「對話」是大謀用眼控滑鼠點擊電腦螢幕小鍵盤,一個字一個字輸入完成。)摘錄《追光之歌》

MORE

祝福你們

文/柚子 用脈搏的跳動 譜成祝福的樂章 祝你們 安安穩穩的每一個呼吸 祝你們 心平氣和的每一個當下 祝你們 輕安自在的每一個日夜 祝你們用晶瑩的淚 懺悔曾經 祝你們 用陽光和色彩 繪製未來 祝你們 抬頭挺胸 走出踏實的路 用脈搏的跳動 譜出你們可以接收的電波 把祝福送到 你們的心田

MORE

慢遊偶感

文/木秦 以往規畫旅遊行程,著名景點力求一網打盡,但隨著年紀漸長,腳步跟不上行程表,心態也開始改變。如今,常是把握當下,說走就走,反而有意外的風景。南橫行,前晚在池上歇息,打算隔日清晨出發。翌日打開旅宿大門的剎那,太陽正從山後上演日出秀,分秒不差。我們為自己拉開一天的序幕。 池上稻浪最佳賞期是六月和十一月,但到訪時,稻秧甫列隊整齊插上,我們錯過了豐收盛宴。秧苗青翠的毫芒很不顯眼,遠看像一池未秧水塘,朝陽薄霧伴著山巒在池面上倒映若鏡,清新靜謐如詩如畫。 鹿野高台的高遠開闊,是心心念念必訪之地,但明明是熱氣球嘉年華卻沒車沒人?原來,我們錯過了熱氣球的繫留時間,賺得兩小時清場。 繽紛的滑翔翼從山頂接續飄落,驚險有趣;順著氣流悠然迴旋的老鷹,時而呦呦呼喚同伴,時而向下俯衝捕食。〈紅蜻蜓〉不再是一首歌,牠真實滑過我眼前。 造訪梅山剛好遇上公休,但也意外地發現,這裡竟是紫斑蝶遷徙路徑。藍紫色斑紋的翅膀輕盈優雅地搧動著,定睛細察,品種多樣,前所未見。 照片只能留住視覺影像,那吹拂過髮際颯爽的風、毛孔張吐溽暑黏膩的水氣、沁入鼻腔花草木的芬芳、耳膜共振鳥獸蟲蛙嘶鳴啾咕聲,以及與旅伴共享當下的心情,都得悉心收摺存入記憶。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把握當下,慢遊細覽,貼近四時風土人情,貼近大自然呼吸脈動。 我們都是天地萬物眾生之一,把自己融入此時此地,感受造物神奇和自身的渺小,感受終有一日「這土地我一方來,將八方離去」。

MORE

不攻頂的人生

文/茉子 象山是我與室友常親近的步道,多半時候是室友一個人去爬,她的目的是「運動」,所以,每次都以最快的速度「攻頂」。 風和日麗的時候,偶爾我也會和室友一起去爬象山,我雖也到過山頂,但,更多時候我和她會在一條岔路上分開走,室友走的是可直攻象山頂的石階,我則選擇通往永春亭的緩坡,這條步道不僅容易走,沿途還可聆聽蟲鳴鳥叫,遇到吸引我的景色或植物便停下來拍照,對於想親近山林的我,這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抵達「永春亭」後,我便在涼亭裡坐看山腳下的台北東區。一天,我的背後傳來一家人的對話。一個童稚的聲音問媽媽:「今天的風好大啊!現在是幾度?」媽媽有些遲疑說:「不知道耶」「有沒有九十度?」「沒有,九十度太熱了!」「那五度?」「五度太冷了!」「那到底是幾度呢?」「嗯,大概二十度吧!」 終於問到答案的小朋友,高興的跟幾步之遙的爸爸說:「爸爸,現在是二十度耶!」「喔,那麼冷啊!」 二十度,算冷嗎?這一家人對溫度的理解還真有趣,我聽著這段關於溫度的對話,感覺春天的象山充滿了童趣。 樹林間傳來一陣陣如敲木魚的鳥叫聲,小朋友又發問了:「媽媽,這是貓頭鷹在叫嗎?」「應該不是貓頭鷹」「那是什麼鳥?」媽媽一陣沉默……我忍不住轉過身回答:「小朋友,這是五色鳥的叫聲,貓頭鷹現在在睡覺,牠要晚上才會叫喔!」媽媽接口說:「對啊,阿姨說這是五色鳥,貓頭鷹晚上才會起來活動。」 因為轉身才看清楚那是一個約莫五歲的小男孩,不久,一家人離開了,我從遠處捕捉小孩與媽媽的背影,在按下快門的同時,小男孩回過身來看我,一個美好的春日印象,就此停格在我的記憶中。 對室友來說,每次縮短攻頂的時間,是一種挑戰,她覺得這是向目標衝刺的必經訓練。但對經歷過不少人生波折的我而言,體會到人生的難以計畫,因為「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而所謂的「成功」就像層巒疊嶂的山峰,一山還有一山高,所以,與其追求永遠無法超越的頂峰,不如放慢腳步,珍惜每一個當下的美好,其收穫未必少於登頂的快樂。 芸芸眾生中,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都不盡相同,「成功」是一種目標,但「隨遇而安」何嘗不能當人生的另一種目標看待?「攻頂,是一種人生,但不是唯一的人生。」

MORE

【生命畫語】 一吸一呼 微笑展顏

文/吳孟樵 疫情期間,萬物安靜下來,日常喧鬧的街道還給大自然——除了人類以外——的生物。 那時期,花農很需要被支持。於是,我常買花與小盆景,自造一個縮小版的夢幻花園。 當全世界各地疫情的新聞,帶來人心浮動與不安。我卻感受到某種寧靜,那是:心與腦連結的畫面。頭殼上彷如種植一片樹林,有葉脈支撐,有葉藤牽引心事,在葉與葉之間繫朵花,或是與飛舞的蜜蜂蝴蝶打個招呼。 低眉垂眼不代表看不見,那是以更大的心意去感受世間萬物在風間行過的聲音。聲音可以轉化為畫面,於是一吸一呼,微笑展顏。

MORE

孩子,想哭就哭吧 !

文/張璿  學校曾經舉辦一場悲傷輔導的研習,主講人是鄧文章心理師。鄧心理師提問,當老師接到家長的請假電話,有親人離世,學生須請假,老師可以在第一時間告知學生此訊息嗎?面對學生的悲傷,老師該如何輔導? 全場靜默片刻,鄧心理師娓娓陳述:「學生在第一時間面對死亡時,我們可以慢慢地告知實情,讓孩子在情緒墜落前得到第一次緩衝,將悲傷的情緒先導出,孩子有悲傷的反應是好的。」我將演講的內容記下來,心想或許有一天,我可以適當地安慰一個悲傷的靈魂。 一日,寧靜的晨讀時光,手機響起,我走出教室,電話那頭小棻母親急促地說小棻父親在上班途中發生了車禍,人在急診室,情況危急,請我載小棻趕往醫院。 我火速帶小棻開車直奔醫院。當時正值通勤時間,街道車水馬龍,為了緩和氣氛,聊了小棻和家人的互動情形,小棻是獨生女,她說爸爸工作再忙都會在假日帶她和媽媽出外踏青,且每天都會早起騎摩托車送她上學,進校門前總不忘抱她一下。 聽她些微顫抖的聲音,並一路上禱告著,此情此景,令人悵惘。手機再度響起,電話那頭傳來小棻母親落寞的聲音「老師你們不用來醫院了……。」 我放下電話,在路口緩緩將車子回轉,小棻問:「老師,醫院不是這個方向,我們為什麼要回轉呢?」當下我無法回答,我說不出會讓她傷心的事實,但腦海突然湧現學校辦的那一場悲傷輔導的研習,讓學生在第一時間面對死亡,我們可以告知實情,讓孩子在情緒墜落前得到第一次緩衝。 一轉念,我將車子停在路旁,對她說:「小棻,很遺憾老師要告訴你實情,剛媽媽打電話來說爸爸急救無效,已經走了……。」 小棻錯愕地抗拒消息,自責地認為爸爸是因為騎摩托車送她上學,再趕往公司才會發生車禍,我輕輕抱著哭泣的小棻說「孩子,想哭就哭吧……。」讓她悲傷的情緒湧出,我的心陪她一起墜落。 希望如心理師所言,孩子雖然經驗了家人的離世,他們仍有自癒能力,相信親人的陪伴與時間的沉澱,會讓他們慢慢走出傷痛。

MORE

侍親方知父母恩

文/趙莒玲  十多年前,和兩位老友聚餐。席間,在分享《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讀後感時,其中一位提及整本書令她感觸最深的是:墨瑞教授臥病期間,最不能忍受的是「他得靠人為他擦屁股」。當時母親身手矯健,我真的很難理解此事,也未放在心上。 從前聽人說「老小老小」,我能心領神會。如今,真的要耐著性子照顧年邁母親時,頓然覺得很具挑戰。 去年十月下旬,我開始慢慢跟著六妹學習照顧八十六歲的母親。第一次聽見六妹對母親撒嬌說:「我們都是小胖子啦。是你胖?還是我胖?」母親眼睛直盯著六妹,微笑不語。我才驚覺,自己得學著哄母親開心了。 從此,「說好話」派上用場。每當我讚歎她看起來只有七十歲,皮膚比我還白嫩光滑,能記住家人的名字、數字概念清楚時,她嘴上不說,臉上卻藏不住的漾出笑意。 我個性好強執拗,過去決定事情大多先斬後奏,鮮少理會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如今,聽著她碎碎念陳年舊事,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千萬別跟她較真,乖順附和就好」,因為聽訓的機會不多了。 母親早已不戴假牙,在為她準備飯菜時,負責掌廚的大姐和六妹,會針對她胃口的喜好隨時調整菜餚式樣,還交代我務必把所有的菜,用她專用的剪刀剪碎,以方便咀嚼和消化。動手剪菜時,我猛然想起,母親生病前,自己從未為她煮過一頓飯。 有一天,只有我陪母親用餐。備飯菜時,我不自覺的挑揀最好吃的部分,放進她的碗裡。當下,腦海突然浮現母親以前大都最後用餐,吃孩子們剩飯剩菜的身影。這時,我才「看見」母親默默為子女付出的愛。 這幾年,負責母親洗澡、如廁的重活大都落在六妹身上。我自忖母親行動遲緩,起坐困難亦無法久站,她如廁後,必定是六妹幫忙打理。 怎知,當我單獨服侍母親如廁時,她竟不讓我插手,堅持自取衛生紙擦屁股,儘管右手不停抖動也要做完,令我百思不解。後來,我聯想到墨瑞教授不能忍受別人幫他擦屁股一事,終於明瞭母親在捍衛她在孩子面前,最後一道隱私的尊嚴。 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此時,我最深刻的體悟是:「侍親方知父母恩。」

MORE

見花如見你

文/邱乾海 在你還沒有出事前,不知道你心中最喜歡的就是鈴蘭花,之後才知道鈴蘭花所代表的意義,知道這意義後,更加深我們對你離去後的不捨。 我們在你的遺物中找到一張你手繪的圖卡,上面還寫著「鈴蘭烏鴉丸」,你媽媽說這是你確診時,在礁溪租屋處繪製的圖卡,也是你日後創業的店名LOGO,整理到這圖卡時,我們細心的收藏好,目前已裱框,對一般人來說這圖卡或許不是很美好,但對我們來說卻珍貴無比,我們會一直保存著。 你的身後事處理後,我們和你媽媽一直都在找鈴蘭花苗,想買來種植在家裡,希望我們可以一直和你生活在一起,但是經過查詢後,發現鈴蘭花在台灣非常少見,而且還有季節性,你媽媽不放棄得努力去找,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台北建國花市找到有鈴蘭花的消息,不過種植季節還沒到,留下聯絡方式後,今年初在建國花市業主協助下,從日本引進來台,終於買到鈴蘭花,經過數星期細心種植下茁壯開花,而烏鴉丸(孫子的小名)也在你媽媽的帶領下親自為你種植一棵,以後大家想你時,就可以到花園裡去看花,看你喜歡的鈴蘭花。

MORE

味無味處求吾樂

文/千湖  今天的書寫課,上辛棄疾《鷓鴣天·博山寺作》「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我不知辛苦學成文武藝的辛棄疾,是否真能心平於「材不材間過此生」。但我知道自己能「味無味處求吾樂」。尤其是選擇正月熱鬧過後去佛光山時,連「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都頗有意會。 日前拂曉,偕家人搭高鐵,踏上佛光山之旅,因住本山朝山會館,時間充裕,心境悠然。放下行李後,先往大雄寶殿禮佛。走在路上多半無人,只偶有法師經過,十分安詳靜謐。往成佛大道處,一隻黑瘦松鼠在林間跳躍吱叫,並不懼人。一路行來,草木蒼翠,鬱鬱葱葱。令人心曠神怡。 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此時殿內只有寥寥數人。難得機緣得以安心禮佛,虔心向佛祖懺悔著並祈願。回首前塵,曾寧作一個不隨流俗轉的「我」,終日言咄咄戰不休,行路難於人世間,真是累人誤己啊!願來世能成為出家人。 出殿時,我們說想去參拜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面容慈悲的師父給我們一張地圖,告訴我們藏經樓方向。行經一小花園,花紅柳綠欣欣向榮。路邊則有一些剛拆卸的燈具,似乎可想像元宵節時燈火通明的燦爛。參拜完星雲大師,太陽已熾熱,決定去傳燈樓滴水坊吃午餐。驚喜的是滴水坊平台,可一覽無遺高屏溪美景。 接著去換上新衣的大佛城及地藏殿、大悲殿,可惜大智殿沒開放。最後我們去找地圖上最遠的普賢殿。走在路上還有開車的師父,詢問是否需要搭乘?真是暖心得像在西方佛國淨土。 終於來到高處普賢殿,殿旁新設茶禪院,可眺望山景,靜心品茗。真是處處驚喜啊!於夜幕低垂方回宿處。 一天下來,身體雖疲憊不堪,心情卻愉悅無比。不只體會到「味無味處求吾樂」的境界,甚至對佛光山寺的歡喜,連辛棄疾對博山寺的喜愛,都能感同身受了。

MORE
/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