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7】第六講① 智慧為化愚的根本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王卉娟作品〈魚籃觀音2〉。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大人,第五應該覺悟的是由於愚痴才流浪於生死的。對治愚痴,必須要增長智慧,這裡,要講到佛教對於知識的看法。

佛教不是不重理論的宗教,佛教是知識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會上,一般人認為學問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所需,但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對於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徹底的明白。

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像科學,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翻天覆地,掀起戰爭殘殺的,很多都是知識分子。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陳華洲供給黃學文有毒農藥巴拉松,而殺死僑商姚家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不是知識造惡嗎?佛教是講知識的,但佛教的知識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佛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了解。

從佛法看,不能了生死就是愚痴。

愚痴,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我們從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得出,「痴」這個字,本來是知識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頭,所謂知識有了毛病就是愚痴了。

愚痴,心性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就是「無明」之謂。因為愚痴,所以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不能解脫,不能認識自己,就是由於愚痴。

愚痴,有見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見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思想上的愚痴,就是前文所講過的根本煩惱︰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

先解說眾生見解上的愚痴︰

人總是愛執五蘊之身為我,身外之物執為我所有,不知我身為四大五蘊假因緣和合而有,身外之物亦為幻境,無常而不能久住。身與物明明是因緣和合的假有,眾生以假為真、執空為有、執身為我,是為「身見」。

有些眾生以為人死之後,一切就歸於沒有,所謂人死如燈滅,或是執說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為豬馬牛羊,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叫做「邊見」。

還有一類眾生,覺得日月星辰的運轉,風雨雷電的應時,一定是由萬能的上帝在控制,信上帝萬能,謗無因果,不了解諸法緣起,這就是「邪見」。

更有一類眾生,執取非理的戒條,以為是升天受樂之法,如一些外道修學無益的苦行,或如民間的殺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見」。

執著前四見一種或多種,不知迷妄,以為是究竟之理,這就是「見取見」。

次解說眾生思想上的愚痴︰

見到自己喜愛的就起貪著,貪愛不捨又生慳吝,因為心中有我貪我愛,故形成自私,就是「貪欲」。

見所違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爭吵鬥毆,陰謀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愚昧而無智慧,任意縱情追逐物欲,聞善生厭,見惡樂為,例如︰勸他信佛,他就說你迷信;請他喝酒打牌,他就說你夠朋友有交情,像這樣愚妄顛倒,就叫做「愚痴」。

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恃己凌他,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為「憍慢」。

對於事理猶豫不決,對於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測量聖智,皆是「疑惑」。

眾生就因為有上述見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所以才感受生死。生死,亦有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之別。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由於一些有漏的善業與不善業所招感的果報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異,叫做「分段生死」;那些證果的聖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這種生死沒有色形的勝劣,亦沒有壽期的短長,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叫做「變異生死」。

覺悟了的菩薩,一定會設法離開愚痴和生死。在菩薩心中,希望的是廣學世出世法,聽聞聖教,增長智慧,成就無礙辯才,教化一切眾生,給大家快樂,散布歡喜滿人間。

在經裡,一說到愚痴,就以黑暗來比喻,智慧才是象徵著光明。菩薩能夠廣學多聞,智慧之光增加了,自然就能照破愚痴黑暗。在《四十二章經》裡說︰「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說起智慧,實是度老病死的堅牢船,照無明黑暗的大明燈,一切病者的良藥,伐煩惱的利斧。所謂佛學,就是慧學的意思。

佛教的三無漏學是戒定慧,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種慧。太虛大師曾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

為什麼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因為由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就能了解佛法,由了解就能生起堅固的信心。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而此信心,必定建立在聞所成慧上。若一向未聞佛法,或未曾研究經典,完全不知道佛法,則無聞所成慧,也談不上真實的信心。

為什麼說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因為由聽聞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即會由心力造作而發之於行為。從聞所成慧而了解的真理,去體驗起心動念的行為,在行動上和生活上以聞所成慧作思想行為的善惡是非的標準,再去改正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謬習。從所信所解的體驗實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徹了知,那就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知行合一、行解相應的慧,是斷除一切惡、實踐一切善的慧,從思所成慧而能完成戒行。

為什麼說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因為聞所成慧是信解,思所成慧是行持,而修所成慧是把心意修習到熟練純潔時即得禪定,把身心安住於禪定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輕安寧靜,此即所謂修所成慧。

初學菩薩,要想增長智慧,還是要先從廣學多聞做起。廣學,就是廣為修學戒定慧三學,不要存門戶之見,不要恃己排他。今日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叫人除了《阿彌陀經》以外,不要再看其他的經書,參禪的人就叫人不要念佛,這實在與菩薩廣學的旨趣相去太遠了。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