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最好的」佛教(節錄)

THE MERIT TIMES
文/妙凡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2013年8月,星雲大師為國際禪學營學員開示禪門之道,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右一)、長老慈惠法師(左二)、妙凡法師(左一)列席。 圖/人間社記者林洛瀅
文/妙凡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和師父這期生命的緣分,不是1992年來山那一年,而是少不更事的八○年代,我跟著父母在香煙裊裊,昏暗的宮廟穿梭,從跟著矇矇地拜,到人間清醒地問自己:「我在拜什麼?為什麼沒有任何言說教義?」這些疑問,啟蒙我對信仰的探索,同時,開啟我與師父的起始點:「師父,我來了。」

別人的志願是當醫生、老師、外交官,十五歲那年,我的志願是「我要有信仰」,我莫明其妙地告訴自己,一個好的信仰,可以成熟我的生命,以及讓我更有智慧。

二八年華,原是青春正歡,卻老是覺得有一種不知「生,所為何來」的極度空虛,所以一路探索信仰,思考人生。首先,我讀教會辦的學校,參與教會活動三年。一日,學姐催促我受洗,說:「若不受洗,大水來時,上帝的諾亞方舟不會救你的。」雖然我很喜歡教會唱歌、歡樂的氣氛,但是考慮了三天,最終拒絕,一來讀聖經時,心中沒有感動;二來信仰宗教,不應該因為恐懼、害怕而信仰,而是應該因為歡喜、希望而歸屬。而後,又接觸了一貫道,依舊未能如心中所願。一直到遇到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心想,若能活成這樣的境界,就是生命大美、大自由了。所以,佛教,就是你了。

什麼是佛教?誰是佛教徒?

由於小說、電影看太多,總覺得高僧大德都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裡,因此,每逢假日,我奔波於山林原野,幽幽小徑,尋尋覓覓「心中理想的佛教」,沿途遇到各式各樣的佛教,山林的佛教、經懺的佛教、求神問卜的佛教、自修養老的佛教……

這些是佛教嗎?總覺得怪怪的。

到底什麼是佛教?誰是佛教徒?初一、十五吃素,不問世事,求佛保佑事業順利,念佛求往生西方,拿香拜拜,參加經懺法會……這些就是佛教嗎?

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我報名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記得一日午後,老師在戶外石階上課,當我聽到「因緣」二字時,瞬間,彷彿天光乍現,世界一片晶瑩剔透,所有的存在、所有的問題,都有了答案──「因緣」,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彌新。

什麼是「因緣」?師父一生推動的人間佛教即完整、完全地體現了「因緣」的意義與價值──一種尊重和寬容的精神、和平與平等的集體實踐,也是一種自我覺醒的教育工作。這是普世的價值,也是人們心中所嚮往的美好世界。

道在日常生活中,我感謝師父,帶給大家一個正常的佛教,正如一位佛館的義工與我分享:「當義工就是參禪問道,在服務大眾時,觀照內心有沒有平等心、恭敬心、供養心,還是是非分別的心。」

人間佛教,這是我心目中最理想、最好的佛教。

有一次藥石後,和師父、程恭讓教授在佛光山的成佛大道跑香,師父說:「我這一生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的,都是我在做的。」師父接著還說了一個故事,有一位菩薩請燕子將其身上的寶珠、瓔珞銜給需要的每一個人,「一直到身上的寶珠都沒了,菩薩也倒了,程教授,我就是那個菩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和風徐徐吹來,一輪明月,光照大千。

搭起一座佛與人之間的橋梁

師父是百年少見的奮鬥僧,孜孜不倦、勤勤懇懇的搭起了佛與人之間的橋梁;把百年的人生歲月,活成了五百年的時光。他創造性、深刻地詮釋佛教的理念,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在現代社會煥發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嶄新智慧之光,讓佛教告別明清以來脫離社會主流,脫離了文化主場,狹隘、閉塞、消極的歷史現象,再現漢唐佛教輝煌燦爛的歷史。

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是師父一生推動人間佛教的總結,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佛教的現代史,也是人間佛教的發展史,今又增編成395冊,記載了中國佛教復興的百年佛緣,在佛教思想史上樹立起一座現代化的豐碑,實實在在地建立人間佛教理論體系,確立實踐修行體系。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燈讀《壇經》。」有一回和師父討論「人間佛教生活寶典」的編纂,我請示師父:「一般人總以為每天要誦多少經、持多少咒才是修行,師父,您怎麼看這個現象?」他說:「我們不否定傳統的修持,但是最重要的是行經、行佛。」我何其幸運,在師父的晚年,得以近距離常常親近師父、閱讀師父,一次又一次的啟發我對人間佛教的認識與深入的理解,對我而言,師父是一部行動的經典。 

在親近師父的歲月裡,我們常常忘了師父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有什麼事情,老想著找師父問一個標準答案當靠山,師父看透我們的心思,常常提醒:「我已經老了,你們不能老是想要依靠我。」我確實忘了,無常,一直都在。

從2013年起,師父開始交待他離去之後的安排,他說:「我不怕死,也沒有想死,只是想凡事豫則立,向社會做一場傳教。」這一場告別,他醞釀準備了十年,與他一生最關心、最摯愛的每一個人,敬之、慎之,隆重、歡喜地說再見。

十方禮讚人間佛教

十年後,2023年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這是家家戶戶燃燈供佛的日子,南宋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在這一天,我們敬愛的師父如同他在〈真誠的告白〉所言「跟大家告假」了。他說:「在人生的生命之流裡,如同大江東去,終會有再回來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圓滿,還會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季節有春夏秋冬,人的一生有老病死生,這是生命自然的循環,短暫的離開,是為了繼續人間佛教的弘法事業。師父說:「我願生生世世為佛陀奉獻,為大眾服務,以此上報四重恩。」

在師父的追思會上,我們按照他十年前就已指導的原則,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自力、自業、自受、靠自己」,「不做經懺佛事法會」,有心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

尋思師父的一生,早年他寫〈人間佛教的藍圖〉擘畫建設人間淨土發展的思想理念;而〈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體現其踐行人間佛教的體悟與對弟子修行實踐的殷切叮嚀;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二十點,是他一生實踐體悟的總結,提供給所有踐行者的印心寶典;〈佛光山的未來發展〉則是為未來的佛教發展指出實踐方向。

這段時間,如同《法華經‧從地湧出品》,世界各地、各界人士如潮水般來山弔唁、致意,新聞、臉書、微信,認識的,不認識的,真心誠意地書寫、分享他們所見所聞與師父有關的點點滴滴。超過半個月,師父在大陸的百度、奇摩等各種中文網站,持續受到熱搜,各種訊息述說著師父對世界、對人類的貢獻,同時,讚揚人間佛教是最好的佛教形態。

敬愛的師父,您做到了。佛教終於揮別明清以來晦澀、暗淡的不堪,堂堂正正地在世界發光發亮。

回首一生,師父說:「我生於憂患,長於困難,但是喜悅一生。」師父在人生最後的告別,一如他胸懷法界的生命底蘊,舉辦了一場世界級的「人間佛教」國際大會,如同春天的到來,「人間佛教」一詞,一路繁花盛放於世界各個角落,大家在想念師父的同時,也肯定「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是大家需要的佛教。

自覺承擔 傳統佛教生死學轉向

而有別於傳統佛教往生稱念「阿彌陀佛」,師父指示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對佛陀的思想信仰,貫穿一生。1955年,二十九歲的師父出版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因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感於當時大家對佛教的教主「如來」、「佛祖」、「世尊」、「釋尊」等等稱號莫衷一是,大師以「佛陀」一詞做為統一的尊稱。2015年在他出版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提到:「慢慢懂得一點信仰後,我把這許多信仰的對象,不論什麼佛、什麼菩薩也好,我都把他回歸到佛陀,我信仰的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正如佛陀在《金剛經》展現的般若風光,覺悟的人生,不在西方,而在當下;淨土不在他方,此岸即彼岸。

師父說:「從做和尚的那一天開始,就覺得這一生做和尚不夠,來生還要做和尚!」師父的願與行,啟發了千萬佛子,要從逃避轉而擔當,怯弱轉而勇敢,以慈悲心、菩提願、般若智,發願再來人間建設淨土,大大地扭轉,改變了傳統佛教徒發願往生西方的生死學。

「唱歌也是一種教育。」師父說,你們想念我的時候,就唱「人間音緣」。師父認為,梵唄唱誦如同老歌一樣,必須以適合現代人的音樂旋律來接引十方,音樂無國界,經由許多淨化人心的文字、音樂,來啟迪迷茫的人心,師父說:「希望你們把佛教的歌曲傳到社會上,讓大家都能接受。將佛聲傳遍天下,增加信仰的人口,這是很重要的。」以音聲做佛事,透過音樂歌聲傳播人間佛教,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花開四季 溫暖人間

我想,許許多多的人都同我一樣,覺得師父未曾離開。從藏經樓往北望去是佛館,往南則是佛光山,觸目所及不論是建築物,還是花草樹木,這些都是師父終其一生,全心全意身心供養所建設出來的人間淨土。如同師父所言:「我的密行,就是對人好。」藏經樓苦楝樹的小紫花開完,接著佛光大道擋土牆上,一排又一排的黃槐樹花、泰國櫻花也在風中搖曳,四季流轉,老病死生,山上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師父與我們同行的身影。師父,一直都在。

每次師父出國弘法,我們就到法堂送師父;每次師父回國,我們就到法堂迎接師父,等待電梯打開那一剎那,開心地說:「歡迎師父回家。」如今的每一天,於我,師父只是遠行弘法,當有一天電梯再打開時,依舊是「歡迎師父回家。」我在。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