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 310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35 異中求同 同中存異──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6-3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大師:至於人間佛教不完全是我的,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是大家的,是信仰者的。世間有很多宗教,有各自的教主,他們之間沒有計較,彼此也都沒有分別,是我們這些信者在計較分別;是信者自己畫分我信的是耶穌、穆罕默德、上帝、觀世音、釋迦牟尼。 圖/黃華安
時間:2006年5月24日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會議廳

大師:至於人間佛教不完全是我的,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是大家的,是信仰者的。世間有很多宗教,有各自的教主,他們之間沒有計較,彼此也都沒有分別,是我們這些信者在計較分別;是信者自己畫分我信的是耶穌、穆罕默德、上帝、觀世音、釋迦牟尼。
其實,不管信仰什麼,信者共同追求的就是一顆真心。不管你規畫自己將來是成佛或者是登仙,那都是個人未來的事情;雖然信教的形象上看起來不同,實際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一顆尋求真理的心。
主持人:世間上信仰不同者,也會彼此發生戰爭;一些信了教的人,也會貪汙或做不法的勾當,針對此種情形,請大師給予一些具體的建議。
大師:不只宗教徒,就是一般的做人,起碼都要有一些觀念:
一、因果觀:因果觀念,就是不要做壞事。經典裡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個高等的修道人,他明白「因」是起因,要很慎重看待。但是一般人並不重視「因」,總是到了結惡果時,他才懊悔,已經太遲了。例如現在一些政治人物因為貪汙而被人舉發,假如他知道會有今天,他就不會這樣做了。所以不管是哪一個宗教的信徒,或者是一般人,都要有因果觀念。
二、慈悲觀:做人要待人好一些,不要都為自己著想;待人好就是對自己好,若一切都只想到為自己,其結果反而不好。做人寧可以失去世間的所有,但不能失去慈悲。
世間上的宗教,天主教說神愛世人,佛教講慈悲;慈悲也是愛的昇華。世間因為有你愛我,我愛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我幫忙你,你幫忙我,所以互相友好,這個世間才可愛。如果世間都沒有一點愛心,社會就會變得很亂。
基本上,天主教、基督教、佛教,講的五戒、十誡裡有許多共通的地方;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佛教的五戒──殺盜淫妄酒相通。從積極面解釋,不殺生: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而護生;不偷盜:不侵犯他人的財物而助人;不邪淫:不侵犯他人的身體,而尊重他人的名節;不妄語:不破壞他人的名譽,而讚美他人……都是積極的行為。我們能保護大家的生命、財產,對每個人尊重、守信用、維護自由,生活在互相尊重包容當中,人們就會過得幸福安樂。
宗教所想的,如剛才單樞機主教所說,他想把黃河、長江的水,利用水利工程灌溉農田,讓大家富有。雖然信仰不同,不過都是為了帶給世界祥和、平安、幸福;有宗教,世間就會變得較美好。
主持人:現代社會裡充滿了憤怒、鬥爭,然後苦惱、怨恨,請問樞機主教,在天主教的教義裡,可以給予什麼樣的箴言?
單國璽樞機主教:真正的天主教徒,能把人類的善良都發揮出來;天主愛人類,也是藉由信者把愛分給每一個人,假使我們連一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就沒有辦法發揮天主的大愛。所謂「仁人君子」,各方面的修養都應當要有。
現在的社會非常亂,在價值觀、人生的意義上,人好像沒有理想、沒有清楚的目標。所以,各宗教應該發揮他們的特長,給人們一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要給予好的教育。
現在社會這麼亂,是誠信出了問題,因為人們彼此不信任,只在乎自己就變得很自私。如何建立誠信?要想辦法信任別人,別人才會信任自己。假如能做到說話算話,或者做事情、許給別人的承諾,都努力的把它完成,就能得到他人的信賴。一個人在信仰上有信心,也要想辦法讓別人也生起信心。
此外,現在很多人看不到光明、希望,我們要給人光明,給人希望,給人樂觀進取的精神。目前社會上所追求的都是金錢、名利、地位、享樂,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站在天主教的立場,要發揮天主的大愛,讓天主藉著我們去關懷、服務別人,替別人工作,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有所改變;要能彼此相親相愛,使社會藉由宗教帶來希望與光明。
主持人:剛才大師與樞機主教都提到宗教或者是做人的基本觀念,如果我們沒有這些觀念,人生就會失落。天主教跟佛教都辦了許多教育事業,請問樞機主教,在宗教辦大學或者辦教育,您對行政、教職人員或同學們有什麼建議? 
單國璽樞機主教:輔仁大學的校訓,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真:即真理。真正辦教育,不能掛羊頭賣狗肉,最主要的是能把真理,把真正的文化,真正做人的道理傳授給學生。就是在教育、學術方面,能給學生真正的知識。
二、善:教育不單是讓學生有知識,還能把人性的光輝、人性的善美都發揮出來,包括人際關係、道德等等。李國鼎先生曾經倡導第六倫,除了傳統的五倫以外,再加上社會關係;除了平面的關係,還有豎的關係。
三、美:我曾寫一篇〈化解台灣亂象,需要敬天「第七倫」〉的文章,倡導人跟上天的關係,是一種更深的關係。假使能建立人跟上天的關係,世間才能有一個形上的基礎。光是人與人之間的約束力、法律、傳統等還是不夠,假使人與神有關係,有形上的基礎,人生就會過得很美好。因為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神帶給世間一切美好,你能跟神、跟人、跟宇宙、生活環境等有關係,才有一切善和美的事物。而世間的人們,都要做天主的影子,發揚這些善美,才能從這些美的事物上看到天主。
四、聖:能夠超凡入聖。真正能夠按照人的、自己的特長,將人性好好地發揮功用,慢慢地就能跟神建立一種關係,這就是超凡入聖。天主教建立學校的理念,就用輔仁大學的校訓「真善美聖」涵蓋。
主持人:佛光山辦了很多所學校,聽說也為孤兒辦學,請教大師,您對辦學校、辦教育有什麼期望?對宗教大學或是佛光山體系下的教職員同仁有什麼指示?
大師:我只是有心辦學,若論辦學心理,在座有幾位校長,你們比較內行。人和一般動物的不同,因為人有受教育,能提升自己的品格,乃至生命的意義價值,所以人才稱之為「人」。一個國家有好的教育,才能成為好的國家,才有好的社會,唯有好的教育,才能提升人類的品質。(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