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 260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36 佛光山往事之美 3-2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光是美感的生活還不夠,到最後需要信仰的生活,追求自我超越,追求更高更好、福慧圓滿的人生。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福慧家園共修會
時間:2010年10月24日
地點:佛光山福慧家園

當中有一幅,是國寶級藝術大師張大千先生親自送我的〈墨荷〉,後來在辦佛光大學時,因為太欠缺資金,只好賣了,一億兩千萬元,這是二十年前的事。不過我們一直收藏著張大千先生另一幅觀音畫像。
這一幅畫是在張大千先生去世以後,由一位高伯真先生送給我的。這是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的故事,當時高先生的父親高嶺梅老先生正生病住院,一心想皈依三寶,於是聯絡我,希望我能到香港為高老先生皈依。但是一來路途遙遠,二來是一時之間也無法安排出時間前往,於是採權宜之計,以越洋電話為高老先生做皈依。事後,高府以張大千先生畫作〈觀世音菩薩〉為酬答,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高老先生是香港鼎鼎大名的張大千書畫收藏家。
本來我也想把這幅畫像捐給佛光大學義賣,也有人出價一千二百萬,但後來有信徒堅持要我不可以賣,我看他這麼認真,也是一番好意,於是就把觀音畫像留下來了,這叫「不肯走的觀世音」。
我們地藏殿的地藏王菩薩,原本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也不知道他屬於什麼地方,大概是旗山、六龜一家寺廟造的像,運送的卡車經過我們大門口的彌勒佛前,這一尊地藏王菩薩忽然從車子上滾下來,車上的人說,地藏菩薩大概和佛光山有緣,因此決定送給佛光山。所以我說,他是「不肯去地藏王」。
台灣還不太知道張大千先生這尊觀音畫像的價值,大陸已經有不少人動心,希望能得到它。不過現在佛光山有這麼多信徒護持,也不必賣畫以求生存,所以,觀世音會永遠留在佛光山!
看佛光山,不要只看到外在的美,佛光山的內在也有很多美的事物。例如我現在成立公益基金,辦理各種獎項,其中一項是「真善美新聞獎」,主要是希望媒體不要只是批評謾罵,要多報導社會的光明面,要說好話、報導好事。
「第二屆真善美新聞貢獻獎」將於十一月九日在台北新舞台頒獎,得獎者中有三位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二位,大陸二位,台灣十位,一個人一百萬,每年大概要二千萬。但是每一年的兩千萬從哪裡來?
我現在很努力寫字,用賣字的錢來作獎金。其實我沒有唱歌的潛能,也沒有寫字的能量,但是很奇怪,有人願意用錢買我寫的字,我覺得真不可思議,想想看,原來「美」也是佛門的感應。
我們修行,主要是修身、口、意三業,讓三業清淨。如何修行?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一九九八年我們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法會」上,與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帶領十萬民眾,共同宣誓奉行「三好運動」;從去年開始,已連續兩年在總統府前舉辦國定佛誕節慶祝活動,總統馬英九先生也與我們共同推動「三好運動」,實際上這就是弘揚佛法。所謂「三好」者,同時也代表著「真、善、美」,因為「說好話」,「真」話才是好話;「做好事」,身體做好事就是「善」;「存好心」就是「美」。因此我們修行身口意,就是要修成真善美。
各位到福慧家園修福修慧,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有美感。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需要物質生活、衣食住行無虞後,才開始追求精神生活。
比方讀書進修增廣見聞,也要追求情感上的滿足;有了精神生活,就需要藝術美感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要「美」,姿態要美,說話要美,化妝要美,家居布置要美,一切都追求美感。但光是美感的生活還不夠,到最後需要信仰的生活,追求自我超越,追求更高更好、福慧圓滿的人生。
要談佛光山往事之「美」,是不可能在短短兩個小時內談完的,不過佛法不怕多聽,即使是一句話,如果能把它聽懂、聽清楚,就是寶貴。
如常法師:今天要呈現給大家的,不只是張大千先生的作品。大師一輩子與很多藝術家結緣,如大陸的何山、李自健和高爾泰先生。請大師和我們談一談,您如何跟這些藝術家結緣?
大師:多年來,我對教育界、宗教界及藝術界人士都特別尊重與愛護。像高爾泰先生,被尊崇為現代中國五大美學家之一,何山先生是敦煌的專家,兩人都曾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從事研究和創作。
另一位是湖南才子李自健,他過去在洛杉磯做街頭畫家,我看他的畫實在畫得好,記得其中一幅,是一個小女孩在挑腳上的刺,非常逼真。後來我給他一棟房子,請他的家人一起搬進去住,至於他的畫,我要他不要在街頭賣,因為賣得太便宜,當時我向他買,是一幅五千塊美金,大約台幣二十萬,我訂了一百幅。
現在他的畫價碼已經很高,有六十幾萬塊一幅的,甚至連畫都來不及畫,他是第一位舉辦全球巡迴個展的中國大陸畫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世界級畫家。
高爾泰先生在洛杉磯時,不會說英文,我也給他們夫妻一間房子住,請他每天替我畫畫。後來我帶他來到台灣,請他替我們作畫,一幅一千塊美金,畫了一百幅禪畫。
何山先生曾替台北道場畫一百幅敦煌壁畫,並舉行畫展,他畫到最後與大家建立出感情,決定把百幅畫作送給佛光山,讓我們收藏。
其實,和佛光山結緣的藝術家很多,也不只有他們三個人,還有台灣的施金輝先生等,希望大家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將來都會是了不起的人。
如常法師:佛光山與很多藝術家結下緣分,也收藏了很多他們的作品。十年前,大師捐出一千萬版稅,認為佛光山不能只是收藏,更應該要著作出版,所以指示成立《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編輯小組,要蒐集全世界佛教建築、雕塑、繪畫、人物、書法、文物、金石及博物館館藏等藝術品的資料,運用精美圖文,讓讀者有系統的認識佛教藝術,預計編輯二十大本,但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大本了。請教大師,為什麼要編《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它對佛光山、佛教界、以及在座的各位有什麼重要性?
大師:過去一幅一幅、一件一件的買下這許多字畫、藝術品,現在聽起來很簡單,當初實在是不容易。四十年前大陸文化大革命,很多文物流落海外,三十年前,台灣開放觀光,讓台灣人到國外旅遊。當時佛光山經過十年發展,吸引不少各國人士來佛光山參訪,偶爾我也會跟旅行團到印度、韓國、日本等國做回訪。(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