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8阿含經與人間佛教】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3 順緣逆境 皆是成功要件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什麼叫「居家善知識」?家裡的成員中,可以作為模範者,他就是家庭裡的善知識;做先生的,因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識;貞節賢良的妻子,是我們居家的善知識;具有正見智慧的老師,是學校的善知識;從事社會公益的好人,是社會的善知識。圖╱田旭桐
遠遊善知識,最恰當的人選,不外是商人。因為過去不像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商人經常到各處通商,知道哪裡有財富,哪裡有風景,他們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四)何謂善知識?

《雜阿含經》一二一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皆悉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

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

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什麼叫「居家善知識」?家裡的成員中,可以作為模範者,他就是家庭裡的善知識;做先生的,因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識;貞節賢良的妻子,是我們居家的善知識;具有正見智慧的老師,是學校的善知識;從事社會公益的好人,是社會的善知識。政治上有政治上的善知識,宗教界當然有宗教界的善知識。過去孔子說,如果講到農夫,我不如他,所以老農是我的善知識;如果講到種花的園丁,我也不如他,園丁是我的善知識。

經文中提到,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遠遊善知識」?

遠遊善知識,最恰當的人選,不外是商人。因為過去不像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商人經常到各處通商,知道哪裡有財富,哪裡有風景,他們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又如:因為商人貿易往來,而有了絲綢之路;因為有絲綢之路,才能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多種宗教的傳播和交流。這些商人就是遠遊善知識。

跟我們有因緣關係,與我們思想接近,習慣相同,能夠合夥做生意的,從家庭企業到現在的社會共同投資,就是「通財善知識」。

學佛要多親近善知識,但更不要忘記讓自己也要成為別人的善知識。如何做別人的善知識呢?自己雖沒有學問,不過有正知、正見,能通達經教、能事理圓融、能觀機逗教、能樂說無礙、能給人歡喜、給人信心……具備這些條件者,從自受用到他受用,除了可以做別人的善知識外,這些福德資糧,就是我們「後世的善知識」。

(五)什麼是人第一?

《雜阿含經》一二一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

以何而活命﹖眾生何處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田宅眾生有,賢妻第一伴,

飲食已存命,業為眾生依。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有人說,世間上,花種中最美麗的是玫瑰花;鳥類中最美麗的是孔雀;動物中最忠實的是狗;至於人的一生,在物質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侶;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麼是人的真正第一呢?夢窗國師有一首偈語: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在生活中有的人以夫妻為第一,有的人以父母為第一,有的人以兒女為第一,有的人以穿好的衣服為第一,有的人以美麗為第一,有的人以住好房子為第一,有的人以吃得好為第一,有的人以開好車為第一,有的人以神氣風發為第一,有的人以名列前茅為第一……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中的第一。而在佛陀的心中,每一個眾生、每個人都是第一,因為人人皆有佛性。

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這只是身體上的生死,在本性上的慧命是死不了,且是無限的。好像念珠,每一顆念珠,代表我們一期的生命,一顆顆的念珠(一期一期的生命),中間由線串連起來,就會把我們流轉輪迴的生命連繫在一起,不會散失。這一條線就是我們的業力;業力就是我們生命的依靠。

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天亮又起來,一日復一日;白天如同人活著的生命,晚上睡覺等於死了,死了一次,明天又生了。人就是這樣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流轉著。人在睡覺時,不會害怕明天起不來;同樣的,在生命結束時也不用害怕,因為來生還會再來;茶杯不小心打破了,要它再回復不可能,就等於我們的身體,老朽、壞了、死了,要它再回復也不可能。但茶杯裡的水,潑灑在桌子上、在地毯上,弄拖把來拖,弄抹布來擦,裡面的水依然會存在,就像我們的業力,人就是因此業力,在五趣六道裡流轉。

這部經義告訴我們,人在世間上,雖然土地很重要、伴侶很重要、飲食很重要,然而,業是我們生命所依,最為重要。

在佛法裡,從凡夫到佛,必須靠業的修行,轉業為真如佛性,才可以成佛;能成佛才是人的第一。

(六)如何對待惡人?

《增一阿含經》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

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

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

我終無此心,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常律,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們在社會上、工作中、家庭裡,若碰到對我們不友善,或專門找我們麻煩的人,都將之歸類為惡人。我們要如何面對惡人呢?

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裡,也遇到一個大麻煩,就是他的堂兄提婆達兜。提婆達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領袖,以種種方法來陷害佛陀;例如掀石襲擊、以醉象害佛、派人用刀劍棍棒來鬧事,甚至要打死佛陀等等;佛陀卻說:「提婆達兜是我的逆增上緣。」

一個人要成功,福德因緣很重要,但逆增上緣更不可少,連佛陀都把提婆達兜的反對、陷害,視為弘法的逆增上緣。世間上,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沒有魔王,哪有佛道?

世界永遠是一半一半的。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也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也一半;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也一半。重要的是,如何把屬於我們自己一半的世界,創造得更美、更好。不要想用自己的一半,去征服另外一半,或是去統一另外一半。再酸的鳳梨、再澀的柿子,經過風吹日曬,時機因緣到了,都會變成甜美的。

弟子們問佛陀,面對許多惡人,要如何對付呢﹖佛陀說「默擯置之」,意思是不要睬他。如同被瘋狗咬了,避開就沒事了,如果愈打瘋狗,牠愈是要咬你的。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

拾得:「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怎樣對付壞人,以下提出幾點以供參考:

1.包容諒解:一句來一句去,互相對罵;或打我一拳,就踢你一腳,這都是半斤八兩。你要想超越他,就是要包容他,甚至進而能諒解他。

2.角色調換: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對方,都會覺得這個人很壞、很惡、很兇,假如我們互相調換立場,大家的看法、想法可能就不一樣了。也常有人問我,怎樣才能生起慈悲心﹖方法也是一樣,大家立場調換一下,就容易有慈悲了。

3.懂得欣賞:人生本如戲,有人罵我們、兇我們,試著欣賞對方,感謝對方為我們消災。不是打不過他,罵不過他,而是大人不計小人過。忍是很大的力量,我比他能忍,我比他有力量,他的這一點點招術我不怕,我就不計較了。

在佛教裡,「忍」是有層次的,所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像我們佛學院的學生,在修學過程,難免會受一點氣、一點委屈;他跑去跟老師說什麼人欺負我、對我不好。老師說:「你忍耐一點。」

忍耐問題就能解決嗎?這個答案他不滿意,再去問主任怎麼辦?主任說:「你忍耐一點就好了。」學生聽了還是不服氣,就來找我。我也是叫他:「你忍耐一點嘛!」他終於忍不住,說:「忍耐、忍耐,難道除了忍耐,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我說:「有別的辦法,但是,世間上確實除了忍耐,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忍」的內容很多,如能承擔、能顧大局、能消弭紛爭等,其力量很大。

所謂「生忍」,是指我要在人間生活下去。忍,不是忍一口氣,或打不回手、罵不回口;忍,是認識、接受、擔當、處理、化解、包容;由於忍,讓我們能擔當世間的一切,能處理世間的一切、能包容世間上的一切,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所謂「法忍」,指在世間上,接觸各種的境界、是非、人我得失、好好壞壞、善善惡惡……我必須要認識,我要能處理,我要能接受,我要能化解。這個就是對一切法,你要能忍,要建設這個法忍,才能在世間上生存。

所謂「無生法忍」,代表這個世間,本來一法不生,既然一法不生,你還計較什麼呢﹖所以在不生不滅的境界裡,就沒有是非煩惱。

4.要能轉念:「轉」,很重要的。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煩惱為菩提,人最重要的是心能轉境,不要讓境界來轉心。唯識家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即轉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因為八識所認識的世間,有時候是錯誤的,必須要轉一轉,如同照相機的焦點,要把它對正,才能看得清楚境界。要認識境界,必須適應環境、處理環境、安於環境。轉變環境,不必要求別人,要求境界,只要自己心智一轉,則無事不辦。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