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鷥 凌波仙子獻吉祥

THE MERIT TIMES
文/楊喬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圖/123RF
圖/楊喬
圖/123RF
圖/楊喬
圖/楊喬
圖/楊喬
文/楊喬

一群白鷺鷥翱翔青天,映襯著遠山田園綠野,是台灣鄉間讓人最深刻的印象。白鷺鷥的羽毛潔白,體態纖細優雅,無論獨立枝頭,或振翼起飛,都展現自然優美姿態,自古即為人們所喜愛,視之為吉祥幸福的象徵,因而又有「吉祥鳥」之美譽。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鷺,水鳥也。林棲水食,群飛成序,潔白如雪,頸細而長,腳青善翹,高尺餘,解趾短尾,喙長三寸,頂有長毛十數莖。」「白鷺棲則神態閑雅,飛則直沖雲天」,所以,一直是詩人吟詠的對象……

在眾多溼地水鳥種類間,最被人們所遇見、熟識與瞭解的,應屬鷺科鳥類。一望無際的綠野平疇,飛翔或棲息點點白鷺,整幅和諧自然的畫面,讓人散發出舒適好心情。

正由於鷺科太常見了,因此時常被人們忽略。事實上,人們常說的「白鷺鷥」,可分為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原本是過境鳥,但如今成了最常見的留鳥。

而依據行政院農委會調查顯示,台灣鷺科鳥類族群龐大,計有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頭鷺、夜鷺、蒼鷺、紫鷺、沼鷺、大麻鷺、綠簑鷺、黃頸黑鷺、栗小鷺、麻鷺、黑冠麻鷺、秋小鷺、黃小鷺、唐白鷺……等多達20種。而在這些鷺鳥中,最常見的就是小白鷺、黃頭鷺、夜鷺等3種。

鷺科動物生活在綠色田野中,也常棲息於樹林裡,萬綠叢中點點白,使農村的田園景色,顯得美麗而生動,也形成絕佳生態觀賞資源;在自然科學上,則是活生生的教材,也是推行自然生態教育,最佳的天然教室。

近年來,由於自然環境的改變,使得鷺鳥的棲息地和覓食處遭到破壞,致使鳥群數量日益減少。陸續有保育人士建議規畫白鷺鷥保護區,或闢建由小白鷺、黃頭鷺與夜鷺所營巢的鷺鷥林,未來才有可能再看到白鷺群飛的和諧畫面。



黃頭鷺 喜歡站立牛背上

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夏季時,頭、胸、背部等處,有橙黃色羽毛出現,冬季則變回白色,只有頭部略有黃色。黃頭鷺的習性,和一般鷺鷥不盡相同,牠們很少到水中去獵捕魚類,而是以昆蟲和其他陸生小動物為主食。

在平地草叢間,常可看到牠們緩步行走,東張西望的伸頸啄食,特別喜歡和田裏的牛群為伍,藉著牛隻走動,驚起草叢中的昆蟲時,加以攔截捕捉,尤其常棲息於牛隻背部上,因此,人們又俗稱為「牛背鷺」。

每當農田春耕、翻土季節,農人忙著翻土播種時,黃頭鷺總喜歡呼朋引伴,聚集到耕耘機周邊,在被翻開的土堆來回走動,乘機找尋其中的昆蟲,由於可幫農人除掉害蟲,自然成為最受農夫歡迎的鳥類之一。

黃頭鷺飛行時,頭會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短短的尾羽後面,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姿態十分優美,氣勢不凡。

每年4月和11月,黃頭鷺會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捕食時,兩腳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不停地望著水中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確地啄到嘴中。有時也常佇立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夜鷺 晝伏夜出愛搶魚

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台語稱之為「暗光鳥」,這個詞常意指:經常通宵達旦不眠的人,客語則稱作「夜鶴」。由於性喜食魚,被養殖業者視為害鳥。

顧名思義,夜鷺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鷺鳥,除繁殖期外,白天大多縮頸站立一處不動,隱蔽在沼澤、密林裡,或窩在白鷺鷥窩巢,有時梳理羽毛,有時單腿站立,身體呈駝背狀,只要不受干擾、威脅,大致不會離開隱居地。

到了日落黃昏,白鷺鷥成群回巢時,牠們才離開棲息地,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昆蟲,甚至連有機垃圾,都是牠覓食的對象。飛行時,常伴隨著「呱─呱─」的沙啞單音節鳴叫聲。不過,雖然牠比較習慣夜間生活,但有時在白天,也會出來活動覓食。

夜鷺的外觀,雌雄不易區分,其頭頂、後頸、羽冠及背部,均呈黑藍色,且具金屬光澤。體型圓胖,頸部短粗,嘴喙黑色,腳黃綠色,成鳥和幼鳥體色,差異變化大。幼鳥全身為黃褐色,布滿淡色縱斑,嘴基部黃綠色,眼睛呈橘紅色,當成長至成鳥,眼睛轉為鮮紅色。

在繁殖期間,後枕部會長出2~3根辮狀白色冠羽。繁殖期為2~8月,在竹林、相思林及麻黃林築巢,以竹枝及樹林為巢材搭建,內部墊以柔軟材料,巢為盤狀,每巢產卵3~8枚,由雙親共同分擔孵卵,以反芻方式餵食幼雛。經3個星期後,幼鳥即可爬到附近樹枝上,約經6~7周,幼鳥才長成離巢。



小白鷺 覓食身姿曼妙

小白鷺是多數人,第一次認識鳥類時,最容易記住的鳥種。小白鷺全身羽毛雪白,嘴喙黑色纖細,腳部細長,除各趾為黃色外,其餘為黑色。

小白鷺在繁殖期,會於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稱為「辮羽」,懸垂於後頸,前胸和背部被蓑羽,背部蓑羽的羽支,特別鬆散而延長,一直向後伸展至尾端,仙氣超凡。然而,小白鷺也只有在繁殖期間才如此美麗,繁殖期一過,頭部冠羽,肩、背和前胸的蓑羽或矛狀羽均會消失,但全身羽毛仍是潔白如雪。

小白鷺主要是在水域附近活動,以捕捉小魚、蝦為食。白天通常單獨活動於河流、河口的泥質潮間帶,或山區溪流周邊。由於對環境特別敏感,一旦有風吹草動,便會迅速飛離,並發出「嘎─嘎─」的叫聲,與覓食時的曼妙身姿完全相反。

小白鷺覓食的動作頗多,時而揮動翅膀,時而直向前衝,準確捕食目標物。此外,常慢步輕移淺水域,激起水中游魚,再慢動作進行捕食,還會做出迴轉、伸頸、扭身等高難度行為,有如舞台上的芭蕾舞者。

小白鷺在台灣春、夏季節間繁殖,喜歡棲息於相思樹林、竹林與紅樹林間,並與夜鷺、黃頭鷺等集體築巢,而形成特殊的「鷺鷥林」生態景觀。通常雌雄鷺會共同以樹枝,築成簡單如同一堆枯枝的盤形巢,接著共同孵卵、育雛,每窩產蛋4至5枚,蛋殼為淺藍色。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