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金廈間的播音戰

THE MERIT TIMES
文/王文隆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文/王文隆

走訪金門,參覽戰地風光,大概都少不了走訪古寧頭北山與金沙鎮馬山的行程,這兩個地方恰分列於金門島那狀似啞鈴的上方兩側犄角,是金門島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地方。

其中,馬山距離中國大陸的角嶼僅兩千一百公尺,海水退潮時甚至僅有一千八百公尺,是金門島上和大陸最近的地方,天候良好時福建的鴻漸山清晰可見,為觀測共軍動向的重要據點之一。國軍在此設置了馬山觀測站,進入觀測所大門後會通過一段戰備坑道,裡面有槍堡等軍事設施。由於是距離最近的地方,國軍在此也設有播音站,對中國大陸實施心戰喊話。

心戰喊話,指有計畫地運用宣傳及其他方法,從精神意志上克敵制勝的一種戰術,目的是要動搖對方軍心,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兵法有云:「心戰為上。」就是這個道理。

金廈之間的心戰喊話,始於一九五三年初。就在蘇共總書記史達林過世的三月五日,中共在角嶼了成立「對金門有線廣播組」,負責對國軍的心戰廣播。

為了迎合金門島上的居民和國軍補充兵大多講閩南話的特點,廣播組要求播音員首先要會講閩南話,用親切的鄉音撼動金門軍民;再則,以投奔共軍的前國軍將士為樣板,陳述投誠後的優厚待遇,甚至還找來了金門駐軍官兵滯陸親屬,利用播音呼喚,動之以親情和鄉情。

台灣方面不甘示弱,亦在同年九月成立「馬山喊話站」,推動反攻心戰,開啟了馬山和角嶼國共兩方空中的交鋒。而這交鋒的範圍不僅止於馬山和角嶼間,在大膽、湖井頭及古寧頭也成立了喊話站。

隨著科技的進步,國共兩方使用的裝備也有所提升。在共軍方面,從一開始的麥克風加上鐵皮話筒,到後來有插電的九頭喇叭,這也使得金門太武山以北都能聽到共軍的心戰喊話。國軍這邊,則在美國支持下加強喊話站的建設,構建了鋼筋水泥的空間。

例如,馬山喊話站除了中山室之外,還配有一間約莫五坪大小的播音室,有放音設備以及許多時下流行音樂的錄音卡帶、CD;為了維持二十四小時不斷電的播音,還設有寢室供播音員休息。小小的播音站,不僅潮溼、狹小,甚至沒有私人的空間,卻配有播音員、情報官與站長等多人編制。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一九八○年代後,中共因改革開放與美國關係的大幅改善,金廈間心戰喊話的需求也漸漸消失了。一九八五年,馬山喊話站改為播音站,轉以播放台灣現況、廣播節目或是流行音樂為主,深受大陸民眾喜歡的歌手鄧麗君也曾來到馬山播音站,以她清甜的聲音對大陸喊話。

到了一九九○年代,在國際冷戰結束的大背景下,兩岸的播音站不再相互叫陣,也不再互相放音,僅存馬山播音站大門前仍掛著的對聯:「瓦解匪軍士氣」、「弘揚大漢天聲」,提醒著現在的觀光客,曾經有著那麼一段兩岸對峙衝突、透過音聲攻心的歲月。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