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石圍墻的硬頸精神

THE MERIT TIMES
文/徐羽筠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石墻社區入口石碑。 圖/徐羽筠
文/徐羽筠

「石圍墻」三字,望文生義,是以巨石疊砌成堅固石牆。為何要以石牆為屏障?石牆內有何景觀人文?

位於苗栗後龍溪之西、銅鑼雞籠溪之東的石圍墻,是苗栗平原的最後墾地,鄰近原住民山界。兩百年前,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氏、滿清相繼占有台灣,此地是一片亂石羅列的河埔地,荊棘滿地、野獸橫行,唯有原住民至此狩獵、採樵,屬於化外之地。

滿清嘉慶二十二年海禁開放,粵人吳琳芳集資八十一股為墾主,向平埔族人租購荒地從事墾殖。吳琳芳親自帶領二十八位壯丁,於荒煙蔓草間披荊斬棘,開庄設堡、築墻立寨;搬運石頭推砌起高七尺、寬六尺、周三尺之石墻,外觀有如城堡,上種荊盤外圍刺竹,並設南北柵門與銃孔以防禦盜匪,建立起具有「隘」之性質的「隘成」村莊。因此,人們便以「石圍墻」稱之,也名「石城」。

石圍墻開發迄今,歷經兩次重大災難。其一為公元一九一一年,颱風引發豪雨,山洪暴發,水淹石圍墻,家園毀敗、人畜傷亡,損傷極大;其二是公元一九三五年關刀山大地震,當時台灣人住的房子多為土塊建造而成,欠缺耐震力,全庄夷為平地,由「生無完膚,死無棺槨」之句,可知庄民死傷慘重,百年古庄毀於一旦。

然而,當地百姓發揮客家人「硬頸」精神,置之死地而後生、化危機為轉機,重整家園,再築水頭堤壩,讓後龍溪水改道西流,「石墻社區」也日趨安定。

整頓家園之餘,勤勞的在地居民除了種植傳統水稻之外,村中前賢陳煥南由大陸攜回兩株紅棗幼苗植於庭中,日後漸繁衍移植,成為全台唯一紅棗產地;另外,村民亦栽種芋頭、柿子等。行走於街道中,撞見「棗稻幸福柿」商家招牌,不禁莞爾,此處風情古樸,雞犬相聞,的確是幸福之地。

若有餘暇,不妨前去造訪石圍墻,感受村落靜好與先人開疆闢土的精神。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