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身後事 火化

THE MERIT TIMES
文/露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圖/米各
文/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親朋好友過世的經歷?喪葬儀式中,遺體的處理方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程序。內政部統計,台灣的遺體火化率已超過98%,所以大部分我們接觸到的都是採取遺體火化,再進行後續的處理儀式。或許很多在世的人會避諱談論這種話題,但生、死乃人生必經之事,坦然的面對它、接受它,也是我們心靈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火葬由來 源自遠古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學會了使用火源,而到了大約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代,就有考古紀錄顯示,出現了火葬這種處理遺體的形式。而由於信仰、理念的不同,各個宗教與政策對火化的規範與看法也各異,例如傳統的基督教相信人會死而復生,因此不贊成焚化;中國習俗也認為死亡要保留全屍,更有「入土為安」這句諺語;而大多的印度教與佛教都相信人死後靈魂會脫離脆弱病苦的肉身,獲得解脫,因而不反對火葬。

時代更迭,觀念也隨著演變,火化成為全球絕大部分的遺體處理方式,除了因為地球上的土地已無法負荷日益暴增的人口以及埋葬空間外,掩埋造成的土壤汙染及衛生問題也一併解決了!只是火化仍有空氣汙染、有毒揮發物質等問題,畢竟兩害相權取其輕啊!

火化殘留 剩無機物



而談到火化後的殘體,我們的想像通常都是焚化後殘留的一堆骨灰,其實不完全正確。火化爐的溫度因應不同的設定,範圍約落在600℃~1000℃左右,在這個溫度下,遺體的水分、軟組織、有機物質等……會揮發殆盡,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燃燒後,殘餘的是碎骨架與骨頭碎片等無機物(並不會全部變成骨灰),它的重量大約是遺體的3.5%。接著由家屬或喪葬業者代為撿骨,後續再藉由骨灰研磨機磨成骨灰。骨灰的成分主要為磷酸鈣,由這個成分我們可以了解:墓地所謂的鬼火,原來就是磷酸鈣變成燃點很低的氣體磷化氫造成的。還有,補充磷與鈣也是幫助骨骼成長的關鍵呢!

火化後的骨灰,無論是供奉在靈骨塔中(塔葬),抑或是近年流行的海葬、樹葬、花葬,甚至是西藏地區獨有的天葬,都只是處理我們身體軀殼的「身後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或許比較在意的,只是身為親屬的我們,對往生者的追憶與不捨。為了保留親人留下的最後身物,更有一種服務,是將骨灰中的碳酸鹽,提煉出與鑽石成分相同的碳元素,製成紀念鑽石,永遠留存。但站在佛教的觀點,何謂永恆?可能真正重要的,不是各種儀式的葬禮與遺物,而是把握彼此活著相處的緣分。在眼前當下,好好的珍惜與在世的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光,小朋友們,別忘記回家給父母爺奶一句關懷,給寵物寶貝一個擁抱吧!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