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慈悲頌》 家在佛光山

THE MERIT TIMES
記者王淑芬大樹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的音樂家譚盾(指揮者),以6年的時間寫下《慈悲頌》。因為大師一句「從眾生的角度去想」,讓他可以在創作結構中找到樂曲脈絡的因緣。圖/中新社
譚盾作曲的交響樂《慈悲頌》14日在福州的福建大劇院上演,兩岸三地音樂人一同參與演出。圖/中新社
【記者王淑芬大樹報導】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的音樂家譚盾,花費六年的時間寫出《慈悲頌》,這首二○一八年在德國發表的交響樂,締造由十九國音樂家同時唱誦的空前紀錄,博得滿堂采。回想創作歷程,譚盾感念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啟發,並稱「作品的家是佛光山」。

譚盾十四日於中國大陸福建大劇院歌劇廳舉行紀念星雲大師的《慈悲頌》音樂會。譚盾說,因為大師一句「從眾生的角度去想」,讓他可以在複雜的創作結構中找到樂曲脈絡。

譚盾的音樂創作享譽國際,不捨沒有一首屬於東方佛陀的福音交響曲,於是決心到名山古剎去尋找禪風意境的創作題材,苦思作品是要受難還是安魂、是要文化還是哲理的結構,詞譜的纏繞糾結讓創作架構更複雜難解。

站在眾生角度構思 打破創作糾結

譚盾在二○一八年一月訪佛光山,以「慈悲頌:遙遠就在身邊」為題,分享二○一四年在長沙和星雲大師親近的因緣,他請教大師「關於『慈悲』的歌劇,要如何寫菩薩、佛陀?」

當時大師說:「你應該從每個人的角度去想、從眾生的角度去構思。」

「那一個當下,我豁然開朗了!」譚盾表示,原來這部創作要從眾生去想,要從每一個人的角度去想。他感謝與星雲大師的相遇,從中得到創作的啟迪。

後來,好友李自健送他一本星雲大師《詩歌人間》的著作,幾度閱讀這本詩歌集都熱血沸騰,尤其被〈佛光祈願文〉所感動,無論人生在最喜悅,還是最悲哀的情緒中,大師都會點亮一盞明燈、指引一個方向;這條看不見的路就像絲路一樣,只要用心去體悟就能看到明亮、寬敞的道路。

譚盾更感動於〈佛光祈願文〉中有一篇〈為受刑人祈願文〉,讓他看到大師的慈愛,還對一個失足犯錯的人交心,那分慈悲超乎宇宙,也讓他萌生了去當義工的決心。

一個音符一次修練 猶如漸悟旅程

體現星雲大師弘法光照大地、法喜人間,譚盾《慈悲頌》的音樂結構以「立地成佛」、「涅槃彼岸」做為始末,其中再分《九色鹿》、《菩提樹下》、《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六幕,更重要的是融入星雲大師教導的「盼頭(希望)與未來」等禪境。

二○一八年,《慈悲頌》在德國首演,後來陸續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巡演。

《慈悲頌》是譚盾嘔心瀝血的鉅作,這部屬於東方的佛陀交響樂震撼了西方樂壇,歷經艱辛的創作歷程,他分享並感念有星雲大師的啟發,讓他在糾結的創作中找到音樂靈感。他說:「從個人的情感上說,我覺得這部作品的家是佛光山。」

《慈悲頌》在福州亮相,在譚盾看來,福建的山、水,甚至木頭,都是他完成唐代古樂團組建的靈感來源。譚盾表示,隔海而望,隔海而聽,香港的歌唱家,上海、台灣的音樂家聚在一起,奏響民族之樂,令人激動。

回首創作的鋪陳、布局與脈絡,對譚盾而言,一個音符、一次修練,猶如一段漸悟的旅程。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