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2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圖/莊美昭
圖/周云
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2
文/星雲大師


因果報應的原理


【問】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行善,卻不得善終,原因何在?
【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報應的原理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有的人雖然今生作惡多端,但是由於過去世行善,累積了許多功德資糧,就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嗎?
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過去作惡的業報現前,就如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所以,善惡因果不能單看一時、一世,因為因果報應依其受報的時間,有現報、生報、後報。
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種,多年以後才能結果。而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遲早: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
二、緣的力量有強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一粒種在空氣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種在潮濕陰暗、土壤貧瘠的角落裡,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因為諸緣具足,成長自然早些;助緣不夠,自然業果成熟較慢。 
由此理論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作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道理是很簡單易懂的,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
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工廠,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裡去拜拜,求王爺賜福給他,讓他發財。
有一天,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後,騎著野狼150CC 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因為車速太快,一頭撞上橋梁,結果車毀人亡。
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怨怪王爺沒有保佑他的兒子,因此怒氣沖沖的到了王爺廟,準備打壞王爺的像。
這時廟裡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老先生,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不肯保佑你的兒子,你要知道,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 的摩托車,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
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梁時,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王爺的白馬趕不上,結果『砰』一聲,就出車禍了。」
從這故事可以知道,車子開得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不能怪王爺不保佑。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錯怪別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係。
比方說,我常聽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麼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念佛,為什麼生活總是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禪,為什麼命運多舛呢?」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麼能得到好報呢?
再說,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搖,讓錢財露白,或許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於他,今生藉此還債也不一定。
由於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係,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因此無明煩惱,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如剛才說的,「某甲布施行善,為什麼如此貧窮?某乙為非作歹,為什麼這麼富有?」其實因果業報有現報、生報、後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複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平日裡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會在心裡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嘆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鑑古知今,從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