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陸經濟數據造假問題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社論

中國大陸當局近展開新一輪懲治統計造假的專項治理行動,為期長達一年,自今年三月持續到明年二月,並規定倒查至二○一七年的統計,如此作為十分罕見。

當此之際,今年大陸首季GDP官方數據增長百分之四點五,開局勢頭看似良好。但進入四月以來,在沒有外生衝擊的情況下,經濟卻呈現急遽降溫,CPI、PMI等多項數據都遠遜預期。兩相對照,透顯出大陸當局此刻懲治統計造假的影響與背後玄機。

其中,多地政府相關文件顯示,二○二二年經濟數據為調查「重中之重」,尤其要對「二○二二年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問題」進行專項糾治。眾所皆知二○二二年大陸長時間厲行「動態清零」,全國大範圍陷入「封城」或「半封城」,但去年GDP增長仍達百分之三,讓人懷疑其中可能摻有大量水分。

大陸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被視為經濟發展「三頭馬車」的工業增加值、消費內需、固定資本投資等表現都不如預期。此外,青年失業率更超過百分之二十,創下新高。

不僅如此,多項經濟數據還出現「打架」的情況。例如三月分PPI和PMI皆向下,象徵製造業不景氣,可是該月出口總額竟意外飆漲百分之十四點八,讓人不得不質疑既然出口這麼好,為何PPI和PMI那麼弱?另外,當月M2猛增百分之十二點七,顯示放水力度強大,但CPI物價已連續兩個月下滑,又反映有通縮危機。

這些反常現象可能使得當局起疑,故而決定「嚴查」去年同期的統計數字。

大陸經濟數據向來為人詬病,這次的治理行動揭發出更多造假手法,包括故意虛報瞞報、代填代報,自行修改調查對象數據情況;打捆上報、重複上報,不按指標口徑填報、不按規定的類別行業填報情況;虛假入退庫、名錄庫更新不及時、行業劃分錯誤、新入庫企業少報漏報上年同期數、已註銷單位仍上報數據情況等。

由於大規模造假導致經濟數據千瘡百孔,已經失去了統計的意義。有學者認為,如果去掉水分,去年大陸的GDP很可能是負百分之五,而不是增長百分之三。

追根溯源,這可能和去年二十大人事換血有關,時間點正好是三年疫情封控後,當時供應鏈在轉移,工廠紛紛倒閉,整個產業停頓,零售業蕭條,經濟陷入困境,各省市主政官員為了升官,都不得不靠虛假數據謀求政績,不僅GDP數據造假,財政收入、連債務數據也都造假。

但去年底解除「動態清零」防疫後,當局企望經濟復甦,好不容易第一季有個好開頭,不料進入四月後多項經濟數據急遽向下,還出現相互「打架」的情況,終究紙包不住火,造假很快就露了餡。

經濟統計上有所謂的比較基期,今年的成長要與去年相比。大陸當局此刻嚴查去年的造假,進而調低去年的數據,就可以形成「低基期」效應,讓今年的數據比較好看。這或許才是懲治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的一個目的。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