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聽診器

THE MERIT TIMES
文/DV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圖/123RF
圖/123RF
文/DV

大家都上過醫院看過醫生,同時也被醫生的「聽診器」聽過身上的一些部位,對於醫生的聽診器似乎並不陌生,但真正醫生用聽診器聽到些什麼?我們也來理解一下吧!

首先,聽診器的傳聲原理是透過話筒的方式傳遞。聽診器由兩個「耳承」組成,兩個耳承通過軟管,前端有個面積較大的膜腔,透過氣體震動的方式將聲音放大,並將聲音傳遞到醫生聽診的耳內,因此,只要把聽診器放置到身體會發出聲音的部位,都能透過聽診器來做初步的聲音診斷,以便準確地了解身體內部可能發生的情況,從而監測健康狀況和一般生命體徵,如需對身體進一步檢查,也能起到奠定良好的假設基礎,後續製造解決方案。

身體聽診 判別疾病



通常醫生聽診幾個部位,如胸腔,最主要聽的是心臟和肺臟,心跳聲在聽診器下能聽得一清二楚,心臟跳動是否規律、心音的強度如何,都可能顯露出心臟是否有疾病的問題,聽診肺部則是能聽到病人呼吸是否順暢、是否有喘鳴聲等,從聲音判斷是否有肺部位相關的病症。至於聽診腹部,最主要是聽取腸胃蠕動聲音的大小與頻率,也就是所謂的腸鳴音,來初步判斷是否有腸胃部位的可疑疾病。

醫療標誌 安撫病患



早年並沒有聽診器之前,醫生若想了解病人心肺的聲音,多半隔著一條手巾,用耳朵貼著病人的身體來聽診,但這種方式常會礙於過於親密,似乎不怎麼方便。直到1816年,法國醫師雷奈克(Laënnec)想為一名肥胖貴婦看病,正困擾著該如何用傳統的貼耳聽診法來診斷時,想起曾見過兒童用木桿傳遞聲音的遊戲而得到啟發,便利用手邊的筆記本捲成圓筒,一端放在婦人心臟部位、一端貼近自己耳朵,果然心臟跳動的聲音就清晰許多,後來依據這原理,雷奈克製造出第一個單耳式木質聽診器,經過多年來不斷地改良,而形成今日常見的雙耳聽診器,普遍使用於世界各地,至今,聽診器的種類與功能已愈來愈多,且一旦醫師開始聽診時,病人往往會感覺到自己正在被治療而安心不少。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