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 獨立自在悠遊舞台

THE MERIT TIMES
文/楊豫馨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圖/造次映畫提供
圖/造次映畫提供
圖/造次映畫提供
圖/造次映畫提供
圖/造次映畫提供
圖/造次映畫提供
文/楊豫馨

紀錄片《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Anne-Sophie Mutter  : VIVACE)由德國SWR西南德廣播公司花費三年製作完成,做為獻給該國國寶級小提琴演奏家慕特的六十大壽生日賀禮。台灣愛樂人對這位縱橫世界古典樂壇的名家想必不覺陌生,她於一九九六年三十三歲時首次蒞台演奏《卡門幻想曲》,之後到二○一九年間總共十二度訪台,音樂會場場爆滿更圈粉無數。

慕特早年成名,從十三歲以神童之姿在琉森音樂節登場獨奏引起轟動,接著受著名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提攜,展開不凡事業,迄今已歷四十七個年頭。這部紀錄片除了帶領觀眾完整回顧慕特從神童到天后將近半世紀於樂壇的奮鬥過程,也透過許多珍貴影片、親友訪談、側拍實況等呈現她舞台下的日常生活,音樂家身分之外的各種面相。

禮服猶似戰士盔甲

本片由著名紀錄片導演希格麗德法爾坦(Sigrid Faltin)執導,分為兩大骨幹:一是導演與慕特帶著慕特愛犬邦妮共同在山徑健行,隨著路線行進,輕鬆地聊起慕特的愛樂人生,當中不時穿插影音片段,和觀眾一起回顧人生各階段光景。

另外一部分,導演安排慕特與她自認最親近的朋友、最崇拜的古典樂業內權威面晤交談,包括「看著慕特成長」的名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傳奇電影作曲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以及長期鋼琴伴奏夥伴蘭伯特奧克斯(Lambert Orbison)等人;此外,還有她視為偶像的樂壇圈外朋友:網球巨星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與紐約魔術師史蒂夫柯恩(Steve Cohen),透過慕特與他們之間一段段熱切的對話交流,巧妙建構出這位小提琴天后更立體、更生活化的面貌。

慕特還透露了一個祕密,因為不想錯過入場觀看費德勒比賽的機會,她曾經依照他比賽地點來安排自己的世界巡演行程;也曾因太入神,在他救球時發出驚叫,聲音大到連電視機前收看直播的觀眾都聽到了。

演奏技巧精湛、舞台魅力極具渲染性的慕特,一向被定義成才色兼備不可多得之藝術家,身穿的表演禮服也設計得華美有特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也因此招致一些批評聲浪,認為古典樂手似乎不須在服裝上太多著墨。慕特對這項質疑坦率做了解釋:她十來歲開始演奏生涯,起初對服裝並不在意,但後來卡拉揚提點她,樂迷買票入場都是有所期待,樂手應該更全方面的去滿足他們。累積多年經驗後,慕特現在也覺得演奏會禮服好似戰士的盔甲,每場表演前當她著裝完畢,自己就會進入一種平靜、專注、蓄勢待發的情緒……而當大眾去評論或挑剔到禮服議題時,她覺得這是一種性別歧視。

活潑富有生命力

慕特在《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片中對私領域也無所隱瞞,例如她如何面對第一任丈夫的早逝,成為單親撫育一對兒女外,仍需兼顧演奏事業的辛酸。她也坦言因為容易被有豐富見識者吸引,所以兩段婚姻都是嫁給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男人,第二段婚姻僅維持四年即告終,而她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狀態。

為支持音樂教育和培訓年輕音樂家,慕特成立了基金會頒發獎學金給各國優秀學子,並帶著他們慈善義演為社區募款。這兩年她也關懷因烏克蘭戰爭及新冠疫情而失去收入的獨立音樂家,呼籲大家多予幫助。

這部紀錄片外文原名包含「VIVACE」字詞,這是一個關於音樂速度的術語,指示演奏者應將樂曲表情演繹得生動熱烈,活潑富有生命力;對照本片主人翁海派、樂觀、爽朗的人格特質,生氣勃勃悠遊舞台上下音樂內外的人生歷程,「VIVACE」真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註腳。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