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型書店 面臨生存危機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政大書城喊出「八月底可能停業」,再度敲響實體書店警鐘。業界分析,如政大書城般,只賣書的中型連鎖書店,既不屬文化部近年傾力扶植的獨立書店,亦非誠品這類,有商場等其他營收挹注的大型連鎖書店,屬台灣書店光譜中,較少人關注的高危險群,在網路時代能否生存,值得關注。

政大書城創辦人李銘輝,原本在台北擁有四家分店,收掉後轉戰南部,在高雄、台南、花蓮設了四家分店;但高雄兩家分店已經歇業,目前僅剩花蓮、台南兩家分店。李銘輝表示,二○一九年迄今,政大書城共計虧損四千萬。

永樂座書店店主石芳瑜分析,如誠品與商場共營的大型複合式書店,有商場的其他營收挹注;獨立小書店成本低、運作靈活,又是文化部近年輔導與補助的重點對象。相較之下,政大書城是「只賣書的中型書店」,因店面坪數大,得負擔高額的租金與人事成本,而且不容易申請補助,因此更容易拉警報。

英美中型書店

上演「起死回生」奇蹟

在大、小書店的夾擊下,台灣中型書店愈來愈少。讀書共和國創辦人郭重興去年創辦「郭怡美書店」,便特意以中型書店為規模。他表示,台灣這幾年大眾只關心大型連鎖書店和小型獨立書店,中間的「中型書店」乏人問津。而出版環境要完整成熟,大中小三種書店缺一不可。政大書城的危機,讓「中型書店消失了」的警訊浮現。

「只賣書的中型連鎖書店」在台灣面臨生存危機,但在英、美卻出現「只賣書」的中型連鎖書店「起死回生」奇蹟。

二○一一年,英國水石書店(Waterstone)面臨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割喉戰,奄奄一息時被俄羅斯富商買下,找來鄧特擔任執行長。他打破連鎖書店集團制式化的經營手法,轉為符合當地讀者需求的模式,包含店員必須懂書、每家書店須擁有自己的選書策略和特色,不能再複製過去連鎖書店統一由中央決定的「賣場」擺書模式,成功讓水石書店轉虧為盈。

二○一九年,差點破產的美國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又被俄羅斯富商買下,鄧特再度上陣,用水石書店的模式重整邦諾,更被形容是一九九○年好萊塢浪漫電影《電子情書》的反轉版。

書與人可「不期而遇」

實體書店價值

《電子情書》中,梅格萊恩經營的獨立小書店被湯姆漢克斯經營的連鎖書店打敗收攤,其中湯姆漢克斯經營的連鎖書店,被認為影射剛崛起的邦諾書店;二十年後風水輪流轉,鄧特以獨立書店的模式經營邦諾,就像梅格萊恩經營湯姆漢克斯的連鎖書店。

今年四月,鄧特宣布要重新開啟三十家邦諾書店,受訪時指出實體書店迎戰網路書店的武器是「提供和網路書店完全不同的東西」;實體書店是「人們發現書籍的地方」。

「實體書店的意義在於創造人與書『不期而遇』的機會。」永樂座書店店主石芳瑜抱持同樣的觀點。她認為,網路書店找書方便,但實體書店往往會讓讀者「遇上」你原本沒有預期要看的書。而享受書與人的「不期而遇」,是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