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一灶烘,萬福圓

THE MERIT TIMES
文/林念慈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圖/林念慈
文/林念慈

荔枝是美人,產期相近的龍眼卻被稱作「荔枝奴」,想來是不甘願的。《群芳譜》的作者王象晉為其作詩平反,盛讚龍眼果肉飽滿晶瑩,汁甜味美,絕非為奴的資質;前者受萬人追捧,而後者得了一人心,各有各的幸福,實不必相較。

龍眼核如龍目,故得名,也因能治傷神多思,又名「益智」。我們最熟悉的大概還是「桂圓」、「福圓」等名稱,華人吃什麼都在其次,討個吉利要緊;當日吳寶春選用東山的龍眼乾,製作「酒釀桂圓麵包」,勇奪世界麵包大賽冠軍,驚豔全世界,果然喜慶。

古法製作桂圓乾並不容易,要先搭建「焙灶寮」,接著點燃乾燥的龍眼枝幹,六天五夜不停火,慢火薰製;農人住在灶寮中,每隔幾小時便巡火一次,若火太大,肉質老,味道苦,數日心血皆白費。

儘管耗時費工,但和機械速成的滋味真不一樣,果肉Q彈,還散發淡淡柴香;那是夏之味,對身為「東山丫頭」的我而言,更是老家的氣息。

每年四月,黃白色的龍眼花夾道相迎,果園裡瀰漫甜香,花瓣經摘採、烘乾,泡出來的茶自帶蜜香。叔叔以此花養蜂,所以我耳邊常有小蜂飛行的聲音,嗡嗡嗡,嗡嗡嗡;到了盛夏,阿嬤和叔叔採收龍眼後,便進駐焙灶寮,開始生火、脫粒、翻焙,最後大家同聚在老屋旁的大樹下去殼、剝肉、裝盒,才大功告成。

山中無甲子,牆上的時鐘僅是虛掛著,時針、分針樂活慢行,走走又停停,雞鳴和日照角度自會報時,不過村人也不需要,人人都有其步調,所謂準時,即是對準自身節奏,慢慢走就好了;那裡的一日就是地久天長,小孩不得不找點有趣的事情來做,比如撿柴燒水,再拿把凳子,坐聽柴火燃燒,剝剝剝,剝剝剝。那聲音像太陽燒盡,日落黃昏,一切都成灰了。

老宅的屋頂上長著一叢巨大的、火紅的九重葛,盛開時熱鬧繽紛,但也壓得屋子喘不過氣;老家亦是如此,它有時像家,有時不像,更多時候沉默如餘燼,說好的家園不太圓,家鄉亦不香,總帶著幾分衝突、霸凌的焦味。

很抱歉,我無法喜歡那個味道。

阿嬤過世後,親族四散,龍眼樹落果滿地,焙灶也冷清下來了,不再有燃燒殆盡的餘味,唯記憶在心裡默默搭了個灶,始終白煙裊裊。♣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