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情深故鄉(17-6) 桃園、台中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57觀看次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梨山上的運材卡車 1960年,台中縣和平區梨山,幾名工人正將切割過的木材搬運到車上。政府藉由美援著手興建中橫公路,除了聯繫東西交通以外,同時也具有照顧榮民就業、開發山區以改善原住民生活的目的。中橫公路的開通促使沿線土地加速開發,一些退伍軍人在政府安排下來到這些地方開墾,台灣三大高山農場(福壽山農場、武陵農場、清境農場)便是屬於此類公營農場。 這類型的公營農場採行集體管理,農莊內的榮民原先多為部隊裡的士兵、士官。除了公營農場外,亦有獨自開墾的榮民,例如梨山聚落的松柏村,而這些向政府領取兩甲可耕地獨自耕種的榮民,原先多為部隊裡的軍官。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自然的親水生活 1960年,台中,鄉下的農村生活,優美的景致中帶著安詳。橋上扶著腳踏車的農民看向橋頭方向,還有五個孩子站在一旁。公園的池塘中,一名農戶正在幫耕牛清洗身子,橋墩處則有位頭戴草帽的人在清洗著竹籃。當時的自來水管道正在普及化,並不是每戶人家皆有,因此公共空間的水池,對沒有自來水的家庭來說就是最佳取水來源。 現在的人會在自宅內使用便利的自來水,到游泳池、海邊戲水,也許很難想像在公共空間如公園水池內清洗物品、玩水。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家裡沒有便利的自來水,也沒有多餘的水資源可用於維護泳池,更沒有便捷的交通可以到海邊遊玩,因此對他們來說,住家附近的公園池塘便是最好的取水與戲水場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客家茶園 1960年,桃園,一處坡地開闢成茶園,收成時,人人低著身子辛勞地採收茶葉。採茶是相當辛苦的工作,過程中需要時時彎著身子,一天下來往往全身痠疼。因此婦女在採茶過程中不時會唱起歌來,不僅自己獨唱也會群體合唱,當作是工作間的娛樂並抒發心情,其中又以客家歌謠〈採茶歌〉最為知名。 「茶」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飲食特色,漢人渡台移民時,也將品茶的文化帶來台灣。最早的茶葉產業是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種植糧食作物之餘,在閒置的土地或者無法栽種水稻的坡地上種植茶葉。直至外國洋行開始將茶葉外銷至國外以後,產業的型態才逐漸轉為大量栽種的規模經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閒坐的老婦人 1960年,台中。一名穿著長衫的老婦人坐在石凳上,將雙手套入袖口,身旁放置著空無一物的布袋,臉色看似有些憂愁。在她身後,明媚的日光照射著溪水,一位農民正在溪中幫黃牛清洗著身子,感覺輕鬆而愜意。樹蔭下、日光下,兩樣情。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水塘邊的寧靜與悠然 1960年,台中,一名頭戴斗笠、著長衫長褲的農民正悠閒地站在橋上,望著底下的男子在池塘裡清洗竹籃。 橋梁兩側柵欄相當低矮,幾乎沒有什麼防護作用。水深及腰的池塘中,一名頭戴草帽、著無袖汗衫的男子,將一隻手伸入竹籃內,還有個木盆在身旁漂搖著,水面因男子的動作泛起了陣陣漣漪。水塘邊的寧靜與悠然,讓時間彷彿凍結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