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續說馬鈴薯

THE MERIT TIMES
文/林一平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作者繪傑佛遜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月前王文靜在《人間福報‧副刊》的文章提到她在秘魯的的喀喀湖旅遊時,一位女孩給她一個「可以吃的石頭」──丘紐(Chuno),這是可以放十年的馬鈴薯凍乾。王文靜說她吃了一口就放棄,可見是不容易下嚥的食物。馬鈴薯的原生地是的的喀喀湖畔,七千年前被秘魯的祖先馴化,成為主食。

我在2020年4月28日也曾於本專欄也發表過〈馬鈴薯的啟示〉一文,敘述了馬鈴薯如何影響法國的國運。我藉本文的篇幅,再補充一些馬鈴薯的故事。

十九世紀前,歐洲人,一直認為馬鈴薯不是高等食材。有個故事記載:一位貧困的哲學家,饑餓了好幾天,坐在廣場上吃鄰居送給他的腐爛馬鈴薯,遇到身為國王親信的同學。同學開玩笑地對哲學家說:「如果你懂得討好國王,就不必坐在這裡吃腐爛的馬鈴薯。」哲學家回嘴:「如果你肯吃腐爛的馬鈴薯,就不需要去討好國王。」很顯然,在這故事,馬鈴薯被當成低賤的食物。

馬鈴薯在歐洲的接受過程可以說是逼不得已。在十七世紀初,歐洲發生了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當時的軍隊不僅殺戮敵人,還焚燒對方的農作物,切斷他們的糧食供應。然而,種植馬鈴薯的田地卻因為無法迅速焚燒地下塊莖而倖免於難。於是,一些歐洲的皇族和貴族才開始推廣食用馬鈴薯。在十八世紀,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以及德意志的威廉大帝,先後推動了馬鈴薯的食用運動。威廉大帝甚至向全國人民分發馬鈴薯,並教導他們種植。

而法國人一向認為馬鈴薯是有毒的。直到1772年,巴黎醫學院才宣稱馬鈴薯可被食用。而當時身為美國駐法大使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也在法國示範食用馬鈴薯,因此法國化學家帕蒙提耶(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提出了推廣馬鈴薯來解決法國農業的困境。

富蘭克林在1778年提議帕蒙提耶在「廢墟院」(Les Invalides)舉辦一場盛宴,每道菜都加入馬鈴薯,包括甜點。富蘭克林作為榮譽嘉賓出席了這場盛宴,並寫下了非常正面的評論。

後來法國人甚至將馬鈴薯視為己出,馬鈴薯泥、薯條和焗烤馬鈴薯等變成法國美食,也因而引起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的注意。

接任富蘭克林的下一位法國大使傑佛遜在巴黎享受馬鈴薯料理後,將其美好的菜單帶回北美洲。傑佛遜在蒙蒂塞洛(Monticello)的家中招待客人時給他們上了薯片,稱之為法國薯條。

美國1824年出版的《維吉尼亞家庭主婦》便有傑佛遜的原始食譜:削去馬鈴薯皮,切片約四分之一英寸厚,或者像削檸檬一樣,切成薄片;然後在油中炸至金黃……撈起馬鈴薯片,放在篩子上瀝乾;撒上少量的鹽,即可上桌……

馬鈴薯在我們的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深深扎根於飲食文化中。它不僅提供豐富的營養,還帶來無盡的創意和美味。我們感謝那些推廣馬鈴薯的先驅者,他們的努力讓我們嘗看到了馬鈴薯美好的一面。♣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