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政治絆住經濟的中國大陸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中國大陸經濟今年第二季以來持續低迷,消費、投資、出口三架馬車都失速,出現前所未見的通膨緊縮危機。房地產和地方財政更有暴雷之虞。政府一再頒布新措施,大聲精神喊話,但收效甚微,各方看壞未來前景,信心危機瀰漫。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停滯局面。短期危機或許可採非常對策應急,放眼長遠,則非要恢復民企、外資和民眾消費信心不可,否則無以扭轉崩跌趨勢。當務之急是經濟政策回歸理性和常識,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機制為推手,方能培元固本。

實事求是與理性務實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卓然有成的關鍵,更是中國克服危機與提振經濟的不二法門。中國大陸經濟現在內外交困,部分原因是純經濟造成的,另一部分是國際打壓和政策偏差有以致之。美國及其盟國加諸中國的科技鎖喉、高額關稅與產業鏈轉移固不必論,本身基於政治考量而在政策上制約經濟發展,則大有改弦更張的餘地。 

中國大陸過去三十年經濟快速成長繫於兩大因素。一是放任房地產,一是平台經濟大興,過度依賴與縱放的後患近年顯現無遺,中央基於社會主義理念,採取多方措施予以遏制與整頓,卻也出現嚴重後遺症,制約經濟發展動力,挫損民企信心與民間消費意願及能力。房地產受政策衝擊尤大。

習近平總書記揭示了「房住不炒」的方針,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賣的。這個指示市場供需狀況,一方面是百分之七十的家庭已有自己的住房,人均住宅面積已足,房地產已然供大於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財政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又大幅舉債搞基礎建設,在房地產衰頹之後債台高築。這樣過度的偏差發展不整頓不行。 

下手過重的結果,整個行業陷入崩盤危機,地產業者紛紛資不抵債,房產投資縮手不僅使業者面臨資金鏈斷裂困境,一方面讓眾多民眾資產縮水,而住房資產約占家庭財富的百分之七十,所以消費跟著大幅萎縮。

另一方面,多數地方政府以前多靠房產支持財政,在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紛紛陷入危機,一些地區連公教人員的工資都發不出,從而影響消費力,地方政府的投資也更無能為力。

另一個制約經濟的關鍵性因素是「國進民退」,為了弘揚社會主義,大力支持被視為「社會主義支柱」的國營企業,財政投入與金融支持的力道放大,民企則乏予關照,平台與輔教則嚴予監控與治理,抑制相關民營企業的發展,也使就業率大幅下跌,減損民眾可支配的收入,打擊了社會的消費能力;更深遠的影響是民眾對政府的政策穩定性及決策能力更失去信心。 

致力於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的中共,在基本思惟上往往意識形態高於自由市場經濟,執著於共產黨的教條教義,從而違背了基本的經濟法則。事實證明,經濟有其不可違逆的運行規則,強以政治思維加以干擾,必然挫損市場機制的發揮,甚至妨礙民企的積極性與創發力,導致整體經濟缺乏成長驅動力,甚至造成資金外移,人才流失。中國大陸如今陷入經濟困境,主要原因無疑是政治凌駕經濟,再不徹底改弦更張,前景難以樂觀。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