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藍碳35萬噸 紅樹林幫大忙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圖/資料照片
紅樹林復育溼地公園。
網紋招潮蟹。圖/取自大鵬灣官網
【本報台北訊】台灣周圍海水,蘊藏許多豐富資源,其中「藍碳」將是台灣對抗全球暖化、達成「2050淨零碳排」最重要的利器。據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團隊研究,台灣現有海洋碳匯(藍碳)約35萬噸,而方法學最快今年底前就會送環境部審查;以紅樹林為例,減碳效果是同面積森林(綠碳)的2.5倍。

為達2050淨零目標,國發會提出12項關鍵戰略,其中包含「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除了現在的森林碳匯(綠碳)須加強,另外會發展土壤碳匯(黃碳)科研技術,並建立海洋碳匯(藍碳)量測方法與本土係數。

碳匯方法學 最快今年底審查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海洋碳匯生態系一般指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且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

目前台灣森林碳匯的方法學為農業部(前農委會)所訂定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其中估算造林1公頃面積,1年可減碳約10公噸。

林幸助表示,目前團隊已完成紅樹林碳匯的方法學,而海草床碳匯預估9月底完成;他估算,相同條件下,紅樹林的減碳量是綠碳2.5倍,海草及鹽沼則是1.5倍;最快今年底前送環境部審查。

他強調,藍碳的優勢在於穩定性,一般森林須面對的風險如森林大火,發生後就喪失了原有固碳能力,但紅樹林、海草等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且台灣是海島地型,紅樹林也是適合保護沿海生態的重要植物。

據團隊估算,台灣現在擁有的藍碳約35萬公噸,若從現在加速發展,2030年有望達到70萬公噸。

他以紅樹林為例,紅樹林成林的時間約5年,現在開始規畫、2025開始種植,仍有機會達成目標。

首座國際紅樹林中心 深圳成立

除了台灣重視藍碳,旨在攜手各國共同保護溼地的《溼地公約》(拉姆薩公約)常委會,日前批准締約方中國大陸的提案,正式在深圳成立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

深圳市政府在今年度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紅樹林溼地博物館,目標營造及修復的紅樹林面積超過51公頃,並確保全市溼地保護率達50%。大陸國家林草局指出,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後,深圳將加強溼地保護的法規體系、工程規畫、調查監測、國際合作等,同時結合國土空間布局,創建國際溼地城市。

此外,印尼是世界上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占世界紅樹林總面積逾20%,但近幾年面積快速縮減,其中2016年更損失70萬公頃,因此當地開始提倡生態旅遊,例如:觀光紅樹林生態美景,並讓遊客種下幼苗復育生態。



【小百科】

藍碳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天然倉庫有:森林、海洋、土壤;其中,最厲害的是海洋,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大型鯨魚、溼地、藻類、深海底泥等,稱為藍碳(Blue Carbon),也就是海洋碳匯,又以紅樹林、海草及鹽沼的儲碳量最龐大,且時間可長達數百、數千年。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