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教成語】(15)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82觀看次
汐止拱北殿。圖/心端
快樂是對生活感到充實。圖/心端
脫胎換骨前後不同
脫離苦海不再沉淪
莊嚴寶像攝受羣生
蛇足鹽香虛妄不實
貧無立錐窮愁潦倒
貪欲無厭永不知足
逍遙自在無拘無束
逐氣尋香執迷妄想


快樂之道
文/星雲大師

快樂是對生活感到充實,對心靈有所提升。快樂是一種精神的成就、滿足,好比農家看到果菜豐收,園丁欣喜百花爭豔。快樂是人人所希求的,吾人要追求的「快樂之道」到底在哪裡呢?
第一、快樂在真心情意裡:有人以為有錢就會快樂,但是金錢也會帶給人煩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許多人以為愛情就是快樂,但是自私的愛情,也會給人帶來許多執著痛苦。有人認為有了名位就會快樂,等到名位高了,反而失去自己。其實快樂就在真心誠意裡,你待人以真、待人以誠,腳踏實地培植好因好緣,以真情真義交流相待,獲得的快樂,才是珍貴。
第二、幸福在人我友誼裡:人不能沒有朋友,朋友之交,相互提攜,彼此勉勵,是快樂的泉源。《中阿含經》云:「比丘但念自饒益及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生而為人,生活安樂、家庭平安之外,真心關懷友人、關懷世間,自利利人中,會為人生帶來快樂。
第三、平安在無求無怨裡:有所求,就會有所失落,失落了,就會產生怨恨,內心就會不平衡,不平安。《八大人覺經》云:「無自多求,增長罪惡。」多求多煩惱,只有無求,才能得到平和、平靜、平等、平安。菩薩在人間付出,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他的心無怨無悔、無慮無求,不但自己坦然平安,也會帶給一切眾生平安。
第四、解脫在看破自在裡:一般人習慣追求外在的感官之樂,例如眼觀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感觸,這種根塵的快樂卻是短暫、空虛而不真實。人想要從憂悲苦惱中解脫出來,追求更高的心靈層次,就必須要能看淡世事、看破實相,心裡有滿足、有包容、有智慧、有信仰,自在快樂的泉源就會被開啟了。
與其追求短暫不長久的快樂,不如追求永恆無住、沒有執著的歡喜自在。《善業經》:「過去之法不應追念,未來之法不應希求,現在之法不應住著,若能如是,當處解脫。」能夠認識人生真相,凡事盡己因緣,結果隨緣隨喜,不追求取著,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一如雲水,悠悠去來,就可以解脫獲得快樂了。

第一、快樂在真心情意裡。 
第二、幸福在人我友誼裡。
第三、平安在無求無怨裡。 
第四、解脫在看破自在裡。

──摘自《星雲法語》第一冊 p.369


【成語典故】

脫胎換骨
比喻徹底改變。禪門裡類似的用語為「大死一番」,即透過各種機鋒、話頭來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讓心念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
原文:《碧岩錄》評唱:「大死底人都無佛法道理、玄妙得失、是非長短。到這裡,只恁麼休去。」


脫離苦海
原作「出離苦海」。佛門常以「苦海」比喻人生,人生世間,本身就有種種的苦,無有際限。若能回頭轉身,修正不當的行為,轉迷為悟,即能出離苦海,獲得心靈的解脫自在。
原文:唐‧六祖慧能大師:「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六祖壇經》)


蛇足鹽香
蛇原本就無足,鹽本來就無香,形容僅有其名而無其實。意指虛妄不實。一切法如幻如化,眾生迷惑,妄執我身及諸法為實有,橫生憎愛之心。
原文: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一切有無品》:「世間事中,兔角、龜毛、蛇足、鹽香、風色等,是名無。」


五代宋初‧永明延壽禪師《萬善同歸集》卷下:「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不是斷滅之無。何起龜毛兔角之心,作蛇足鹽香之見?」

追逐香氣
亦作「逐氣尋香」,意指眾生執迷妄相。此句源自佛典中的「尋食香氣」。相傳佛教天龍八部護法神祇中的乾闥婆(又名健達縛),以香氣為食,不吃酒肉。
原文:唐‧窺基法師《說無垢稱經疏》卷二:「名健達縛,不事生業,尋食香氣,作樂乞求,名尋香行。」


宋‧天童正覺禪師:「狗子佛性有,狗子佛性無,直鉤元求負命魚。逐氣尋香雲水客,嘈嘈雜雜作分。」
(《宏智禪師廣錄》卷二)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 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