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教成語】(10)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09觀看次
虎丘山點頭石。
蘇州虎丘雲巖寺塔,始建於後周時代,距今1000多年,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高七層,共47.7公尺,因年久傾斜,被稱為「中國第一斜塔」,歷朝陸續有整修工作。虎丘相傳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地方,至今還留有相關景點,如「生公講台」、「點頭石」等。圖/資料照片
甘露灌頂法水加持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生生世世生命流轉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生死輪迴因果循環
生住異滅無常示現
生佛一如佛性平等
生男育女傳宗接代


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現在,每個人都有未來。有的人歡喜回憶,都說回憶比現在美麗;有的人則把握現在,腳踏實地,他說現在比較重要。也有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認為現在不急,等到未來再說。

吾人的時間總是有過去、現在、未來;究竟過去重要?現在重要?還是未來重要?過去的即使再如何輝煌、美滿,也終究是已經過去了,追憶又有何用呢?

有一位婦人,生養的獨子長到十二歲,卻生了一場疾病而逝世。婦人想不開,到處找人哭訴,後來找到了佛陀,希望佛陀能讓他的兒子再復活回來。佛陀要他去向沒有死過人的家裡要一枝吉祥草,就可以救回他的兒子。婦人找了數日,找不到一戶人家從來沒有死過人的,當然也就沒有這一枝吉祥草。

由此可知,無常是人生的實相!一直執著萬物不死,這就是沒有認清世間無常的實相;一直想要擁有過去,這就是執著。須知「過去」可以衍生成「現在」;「現在」又將發展成「未來」;「未來」又會接上「過去」,於是就形成了所謂的「三世」輪迴。

《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其實過去的也未嘗過去,它影響到我們的現在;現在的時光雖不停留,它卻領導著我們走向未來;未來還有未來,生生世世就這麼輪轉不休。

對於過去的行為,可以作為反省,也可以自我檢討,表示吾人從中吸取經驗,改進未來。對現在不再停滯,不要故步自封;不放棄後面的一步,你怎麼能跨步向前呢?所以重要的是,要策勵自己向前、向上、向善、向真;能夠把握現在,修身養德,才有美好的未來。

其實,過去是我的,現在也是我的,未來更是我的;三世在我的當下,在我的一心,吾人要好好的把握過去、現在、未來,使它善行循環,淨念相繼,才有圓滿的人生。

吾人的祖先過去有貢獻於社會者,我們現在要替它發揚光大;吾人的祖先過去有損於社會、親友者,我現在要替他加以補救,把一系列的生命,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加以淨化、善化、美化。

吾人現在的所做所行,一定會影響吾人的未來,甚至影響到子孫;要替子孫著想,積聚德行,積聚因緣,留給子孫,這是讓自我生命的延長。

其實,吾人現在如果無能為力,不能替國家社會創造無限的生命,但也要留下一些好因好緣給繼承的家族。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重要的是,對過去不要執著,對現在不要留戀,對未來更不要幻想;所謂人生,盡職盡分而已!

──摘自《迷悟之間》第五冊 p.199

甘露灌頂法水加持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生生世世生命流轉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生死輪迴因果循環

生住異滅無常示現

生佛一如佛性平等

生男育女傳宗接代

成語典故

甘露灌頂

甘露,佛教常用來比喻佛法;灌頂,原為古印度國王即位及立太子的儀式,國師將四大海取來的水,灌於新任國王的頭頂上,以表示祝福。現今佛門常以「甘露灌頂」一詞,形容個人聽聞佛法開啟智慧,身心獲得清涼之意。

生公說法

形容說理精闢透徹,感化之深,令人心服。

生公,為東晉末年義學高僧竺道生,他是中國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的高徒,悟解非凡。當時《涅槃經》尚未完全翻譯出,道生針對內容的「除了一闡提(斷絕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提出異議,認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被守舊者視為邪說而逐出僧團。後來道生就到今蘇州虎丘山,對著群石講《涅槃經》,說到「一闡提有佛性」時,這些石頭紛紛跳起來點頭。

等到全部《涅槃經》傳到南京,印證「一闡提人有佛性」的觀點,大眾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於是「頑石點頭」的傳說便不脛而走。

生死事大

禪門有云:「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眾生最大的煩惱,也是輪迴的根本,更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蘊熾盛苦)之中即佔了一半。佛法教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消極的的看法,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第六冊〈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生佛一如

生佛一如,指的是人人本具佛性,基於佛性平等的立場,眾生與佛無二。人間佛教的新倫理觀,就是要建立「怨親平等」、「生佛一如」、「物我無間」、「人我互換」、「天下一家」的平等觀與慈悲觀。

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甚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有了這種「人人皆當成佛」、「人人互為眷屬」的平等觀與同體觀,就能「怨親平等」,就容易有「人我互調」的慈悲心。人我之間只要能換個立場替對方著想:「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人際關係就會更和諧。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