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謝華良 永遠的麥田守望者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郎秋紅、李雙溪、李典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謝華良為農安縣作協成員作報告。圖/謝華良提供
謝華良專注進行創作。圖/謝華良提供
文/記者郎秋紅、李雙溪、李典 

三十多年前,當二十歲出頭的謝華良為自己的學生寫故事時,他並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兒童文學作家,用文字講述他心目中的鄉土、鄉村、鄉愁,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們。

一九六六年,謝華良出生於吉林省農安縣青山口鄉柳條溝村。從小他就喜歡讀書,但家裡條件有限,可供閱讀的圖書種類和數量很少,每有讀書機會他都倍加珍惜。「那時不像現在,當時能看的書少,每次父親帶回報紙和小人書,我都迫不及待地閱讀,在書中收穫快樂。」謝華良說。

一九八八年,謝華良的第一篇作品發表在北京的《兒童文學》上。一九九五年,謝華良第一次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那一年,我本來有機會到北京領獎,見到仰慕已久的冰心老師,但是由於當時農村通訊不發達,我是在半個月之後才得知獲獎消息的。」一九九九年,他以中篇小說《麥子,麥子》再次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此時,冰心已經去世。沒能見到心目中的偶像成了他一生的遺憾,但他把遺憾變成了寫下去的動力。

另一部作品《陳土豆的紅燈籠》則同時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和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出版至今已經印刷三十餘次。

守住堅韌鄉村力量

從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到全國大獎獲得者,近四十年來,謝華良有過很多走出農安的機會,但是他從未想過離開。

謝華良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就像自己作品中的「毛驢」。早年進行創作時,他堅持一定要手寫,手稿紙攢了一摞也不肯用電腦,他覺得好作品都是反覆打磨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把文字落在紙面,反覆推敲揣摩,保留修改痕跡才行。

「我不比別人聰明,但我比別人更能堅持。」回顧自己的創作之路,謝華良這樣說。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兒童文學的創作在一段時間內受到衝擊,農村題材的作品更是首當其衝。那時,謝華良到農村學校采風時,發現孩子們讀的都是奇幻、穿越、仙俠等網路文學,不再對傳統的兒童文學感興趣。一些約稿編輯要求他寫作多用一點「時髦話」、「網絡梗」,這樣書更好賣。

但謝華良依然不為所動。他堅信:「文字是文學的根源,它能讓人心靜,這份文墨書香帶來的特殊感覺和它給人的浸染,或許是網路文學永遠無法取代的。」

創作初心從未改變

二○○四年,謝華良被調至農安縣教師進修學校,儘管不再經常和孩子們在一起,他的創作初心從未改變。他始終在思考,如何通過文字點亮鄉村孩子的人生,在成長的道路上給予他們更多的光和熱。「我希望他們能走出去,希望通過文字,給予他們向高處看、向遠處看的精神力量。」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二○一四年,謝華良擔任農安縣作家協會主席,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愈來愈多的人開始加入到文學創作隊伍中。

在他工作的農安縣教師進修學校,一間文學創作室寬敞明亮,幾位作協會員正在熱烈地討論著創作方向。目前,農安縣已經形成了一個六十人的兒童文學創作群,其中很多人都是縣城或者鄉村的中小學教師,他們通過線上微信群的方式溝通,定期邀請專家講座,同時定期與多地兒童文學作家溝通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童詩、童話、散文、小說……一篇篇帶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在大陸知名刊物上發表出來,也將新時代鄉村少年兒童的群像展示給讀者。

謝華良更喜歡把自己比作「麥田守望者」。《麥田捕手》是他很喜歡的一本書,書中的一段話也成了他的座右銘:「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做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做的就是這個。」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