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 紅毛井憶往

THE MERIT TIMES
文/徐子桓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文/徐子桓

彰化藝術館後方有一古井,傳說開鑿於明朝崇禎年間,另有一說是永曆年間荷蘭占據台灣時,由荷蘭人所開鑿。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台灣中部碩果僅存的荷蘭古井,因當時許多傳教士和士兵前來汲水飲用,故稱此井為「紅毛井」或「番仔井」。

相傳此井水質甘美,吸引愛好品茗者來此汲水;又因泉水源源不絕,亦成為婦女們的洗衣池,甚至有職業洗衣婦按輩分占據位置,愈靠近井水輩分愈高。由此可以想像當年紅毛井人潮熱絡景象,有汲水沏茶的,有婦女們提著洗衣籃來洗滌衣物的,居民日常起居與井水相互依存,關係緊密。

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居民飲用水大多來自井水,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井水,因此有井水處必有人家,而一個地方的發展,往往是由人潮聚集處開始興起的。當年熙來攘往的紅毛井,如今熱鬧景象雖已不在,但經過整修的紅毛井和洗衣水道,以及加設的長廊棚架,讓紅毛井增添了現代風味。歲月讓記憶斑駁,但歷史場景卻可以帶著我們回想當年的繁華景象,透過潺潺水聲感染遙遠年代的生活氣息。

儘管現在紅毛井水已不宜飲用,但仍有婦女會在此洗滌衣物,如今已裝上手壓幫浦供人抽水,也讓後人珍惜前人篳路藍縷的艱辛;一旁於一九七六年供奉的福德正神,更讓後人了解「飲水思源」的重要性。古井前有副對聯:「土潤泉豐湧,地靈水淨甘」,訴說紅毛井在時代發展中的珍貴之處。因深具地方特色及文化價值,於二○○六年由彰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地方活化歷史的研究教材。

二○二二年更新的〈紅毛井整建碑記〉提及:「十七世紀荷人東來,政教曾及彰化,紅毛井即其遺跡也。井在八卦山麓,文獻不彰,僅道光縣治略及之。八卦山築定軍寨,井泉足供駐軍之需,進士黃驤雲詩有城邊飲馬紅毛井之句,可知梗概。」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亦曾為紅毛井撰詩:「紅毛去久矣,留得井一眼。市上水自來,抱甕人不見。木葉封井欄,泉味亦遂變。至今護井神,冷落香煙斷。」

站在井旁,見證其歷史變遷的軌跡,令人不禁遙想起紅毛井的前世今生……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