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開放大陸觀光的對立決策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社論

禁止組團赴大陸旅遊的「禁團令」,近日引發爭議。旅行公會在十一月初舉行的「二○二三ITF台北國際旅展」上宣稱,開放台灣旅行社組團赴大陸旅遊於明年三月一日起放行,此說法隨後得到交通部長王國材證實,明年會有好消息,但大陸政策的主管機關陸委會則祭出限制,要求開放政策須以每日二千人為上限,引來旅遊業者反彈。

此一事件發展不只旅客和旅遊業者關心,也凸顯兩岸政策是鬆或緊的決策方向,政府內部意見紛雜,且依靠現有組織架構仍難以處理。

據旅行業者對政策的解讀,不論就照顧業者或推動交流來看,交通管理部門是願意朝開放的方向走,並將台灣旅遊業組團赴大陸、陸方對等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兩事脫鉤處理。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對此的回應大致內容是,對兩岸團客須採限額,否則國人都跑到國外旅遊,交通部會有壓力,基於對等互惠原則,以二○一九年陸客來台人數計算出一天二千人的限額,且明年如民進黨勝選,對大陸開放陸客來台旅遊也沒那麼樂觀。

如以民間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對相互開放兩岸觀光都是歡迎的。一來對兩邊的旅遊業者都有利,二來對兩岸的旅客而言,使得出國旅行增加了更多的選項,三來兩岸官方各有不同的政治信仰,更須要透過民間的交流,維繫兩岸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點更顯重要,即當前的兩岸缺少互信基礎,不諱言,在有些政客的挑弄下,兩岸人民的仇視感也有增加的趨勢,此時透過開放觀光旅遊可增加彼此間的認識、甚至降低敵意,對緩和甚至發展良好兩岸關係,實有其必要性。

遺憾的是,上述的道理很容易就摻進了政治的考量。既有總統大選選前利益的計較,也有決策者對其政治理念的堅持,所以即使開放,時間也得等到明年春節後,開放初期也設下各種條件,說好聽是開放可以循序漸進,說難聽則是設下重重限制,其結果不只旅行業者跳腳,也讓人對此一政策的開放進程難以樂觀。

務實的說,開放的壓力對台灣而言遠高於大陸。雖大陸八月間開放海外旅遊納進七十八個國家地區,但不包括台灣的做法,陸委會相當的介意,也多次拋出「對等開放」的說法,但台灣本來就是個比大陸開放的社會,大陸可以一聲令下不開放,而我們的民眾如果要去大陸旅遊,並沒有核准與否的問題,不能跟團也可選擇自由行,而自由行的人數愈多即旅行業的客源流失愈多,政府很難避開來自業者的壓力,況且限制的是「形式上的開放」,只要市場需求還在,久而久之,旅行業者就會迂迴找出其他的「實質上的開放」做法,屆時開放與否不再重要,政府的威信也蕩然無存。

值得一提的是,陸委會是個委員會組織,其委員成員即有一位是交通部長,這樣的組織,按理說,就是希望能夠在形成決策前,透過各部會代表的充分討論,讓最後的決策更為細膩完整,可從兩岸觀光開放這件事來看,顯然沒有達到此一目的。不論是交通部沒有提出討論,或討論過程其意見沒有得到認同,總之,我們看到的是兩個政府單位迥然不同的態度,也讓業者無所適從。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