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練習題】「你我他」 到底是誰?

THE MERIT TIMES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圖/袁葦
圖/袁葦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你我他」是我們每天說話都會用到的代名詞:「我」代表「自己」,是正在「說話」的人,「你」就是「聽我說話」的人,這是很自然的概念,幼兒在生活中多聽多說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並能正確流利的使用「你我他」這三個代名詞。

然而,二年級的自閉兒小丰,國字已經學會不少,也知道怎麼寫「你」「我」「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不理解「你我他」的詞性與可轉換性,不明白怎麼用來與身旁的人對話。

他知道自己是「王小丰」,老師點名「王小丰」時,他會舉手說「有」,想吃餅乾時會說:「王小丰吃餅乾。」媽媽想教他說:「小丰,你說我要吃餅乾。」小丰就仿說:「小丰,你說我要吃餅乾。」媽媽覺得不妥,做了修正:「不,你要說,我要吃餅乾。」小丰繼續仿說:「不,你要說,我要吃餅乾。」媽媽再度修正:「我~要吃餅乾。」小丰依樣畫葫蘆的仿說:「我~要吃餅乾。」終於得到一塊餅乾做為獎勵。

只是,從這個過程,小丰真的能夠理解到對話中角色與代名詞的變化嗎?媽媽最後的修正「我要吃餅乾。」是媽媽要吃餅乾,還是小丰想吃餅乾呢?而最終獎勵增強的會不會是小丰仿說的行為呢?

治療師又建議小丰媽媽進一步的策略,凡是開口對話,就用公式「名詞」後直接加一個「代名詞」,例如:「媽媽我希望小丰你寫功課寫快一點」「小丰我要去買玩具。」「爸爸他四點會來接小丰你回家。」希望能藉此讓小丰從練習仿說,漸漸了解情境的變化,而學會使用代名詞。

一陣子之後,小丰仍然沒什麼進步,師長感覺那在名詞後的「代名詞」對小丰而言,似乎變成沒有意義的「語助詞」,也沒有類化到其他情境當中。其實,治療師也覺得棘手,兩人對話的情境,還真難用「你和我」,來教會小丰理解什麼時候用「我」,什麼時候用「你」,似乎得三人一組,一人代表小丰發言,來讓小丰仿說與第三人對話……但仍效果不彰 。

唉呀,這麼自然的事,怎麼找不到方法呢?

抽象的概念對自閉族群而言,實在很難理解。

「你我他」這三個字在自閉兒的世界,會覺得怎麼這麼難以捉摸,為什麼明明是「你」?有時候「我」也會變成「你」?「你」也常變成「我」?每個人不是有固定的名字嗎?「王小明」不就是「王小明」,為什麼在人們的對話中,常常會幻化成「你、我、他」?

同理了小丰的想法,那就只能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用遊戲來介入,將代名詞具體化。

遊戲方式如下:把「你」、「我」、「他」寫成三張字卡,抽到「我」字卡的人需先對抽到「你」字卡的人發言,同時參與者需把卡片秀在胸前作為提示。

然後開始練習句子中有「我、你」的對話,例如:「我想要喝水,請你把水壺拿給我。」讓小丰感受到「我」這張字卡在誰的手上,那個人就得用「我」對「你」發言,如此反覆抽卡,誰都有機會抽到不同的字卡,小丰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讓小丰從反覆輪流的遊戲中體會到代名詞的性質,是可交換替代到不同人身上的。待代名詞「你」跟「我」的練習熟練之後再加入「他」,用同樣的方式做對話練習。

小丰在這樣的練習中有兩次很大聲「驚喜」的指著治療師說「你」,指著自己說「我」!應該也是之前長期仿說練習埋下的種子在此刻發了芽。

希望小丰能有海倫凱勒感受到水那刻的驚喜與領悟,從「你我他」的轉換開始,更進一步的踏入抽象的語言世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