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住民潛能 貧民窟變宜居

THE MERIT TIME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25觀看次
傳授農耕技術 「生活在貧民窟」媒合建築師、學者等到各地貧民窟,蓋校舍、活動中心、慈善廚房等,或傳授農耕技巧。圖/取自LIVE IN SLUMS官網
協助改建校園 「生活在貧民窟」媒合建築師、學者等到各地貧民窟,蓋校舍、活動中心、慈善廚房等,或傳授農耕技巧。圖/取自LIVE IN SLUMS官網
蓋活動中心兼庇護所 「生活在貧民窟」媒合建築師、學者等到各地貧民窟,蓋校舍、活動中心、慈善廚房等,或傳授農耕技巧。圖/取自LIVE IN SLUMS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低開發國家地區缺乏資源,多數民眾只能在擁擠、衛生條件差的貧民窟掙扎求生,不要說讀書,就連吃飯都是問題,不過,他們真的對社會毫無用處嗎?義大利非營利組織「生活在貧民窟」(LIVE IN SLUMS)認為,這些在貧民窟的民眾可以提供城市經濟、人力和社會發展大量資源,只是沒有機會。

團隊媒合設計師、農業學者、景觀設計師、社會學家、環境工程師等前往全球各地的貧民窟,傳授農耕技巧,也協助他們動手蓋校舍、慈善廚房等,激發居民的潛能,一起讓環境變好,還有藝術家、攝影家來開設工作坊,挖掘當地孩童的天賦,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社區加入討論 確保符合需求

「生活在貧民窟」並非把這些弱勢民眾視為受助者,而是把貧民窟當做社區轉型的場域,因此,比起單方面為他們蓋房子,團隊會開木工培訓班,設計師也會邀請居民參與討論。「生活在貧民窟」主任西維亞.奧拉齊(Silvia Orazi)說:「我們不想進來,『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後離開,我們的理念在於與居民一起行動,確保改變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發生。」

肯亞馬薩雷貧民窟(Mathare)有座「Why Not Junior Academy」學校,原本只有60名學生,卻因居民需求,多開設兩個幼兒園,學生也愈來愈多;2012年,「生活在貧民窟」發起計畫,協助改建這座校園,除了蓋廚房及實驗室、擴建校舍,還有新桌椅,目前可容納240名學生。

另外,他們還興建了一條堤壩,保護校園免受河水氾濫所苦,這個改建計畫動員全社區民眾參與,團隊大多選用當地建材,例如柏木、竹子及土,盡量減少環境負擔。

其中,校舍的廚房及桌椅,是由義大利設計師賈科莫.摩爾(Giacomo Moor)操刀,「『簡化』是我立即想到的詞」,摩爾分享,一聽到這個企畫,他就構想出實用、簡單且易於組裝的作品。

不管是雙層床、長凳或書桌,都可以輕易操作,「確保居民能夠自主建造這些部件是關鍵」,摩爾只需要提供設計圖,並帶領民眾組裝一次,「你真的不需要複雜的材料,和精心製作的配件,才能創造出好的東西」。至於廚房則是個架在水泥平台的木建築,可保護其免受暴雨或洪水影響,每天可以烹煮多達300份餐食。

食安問題嚴峻 闢農地又開課

 「生活在貧民窟」發現,有些孩子下課後,常常在街上遊蕩,更有失學孩童、受虐婦女無處可去,因此團隊2019年決定在Why Not Junior Academy隔壁興建活動中心,不只有廣場可以打籃球,二層樓高的竹製建築,還能讓學生下課後來溫書,也提供無家可歸的弱勢民眾一個庇護所,約可容納50名兒童和25名婦女。

食品安全也是貧民窟常見的問題,根據統計,約50%貧民窟的孩子因為營養不良,導致生長停滯;因此,「生活在貧民窟」發起「馬薩雷和科羅戈町(Korogocho)貧民窟食品安全計畫」,致力解決食安3個要素:城市農業、家庭經濟及環境,例如在馬薩雷開闢4個農地,總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

除了農耕,「生活在貧民窟」還跟米蘭大學農業和畜牧學院合作,提供農業、畜牧業等專業課程,讓居民自己生產健康的食物。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