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5】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60 公是公非 4-4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佛教中的「無我相」的意思就是指除私,去除我執。圖為佛光山遠拍一景。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海內外徒眾講習會

時間:2000年5月23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講到金錢、財產,有現有的財富,也有未來的財富;有私有的財富,也有公有的財富。例如陽光、空氣、水、馬路等等,就是共有的財富。一個國家共有的愈多,就愈進步;私有的愈多,都被私人把持了,國家就沒有力量。

佛教信徒為一些法師私人把持,分別我的徒弟、你的徒弟,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你我不合作;寺院給住持把持了,我的寺廟不是你的、你的寺廟不是我的,甚至如南傳佛教的比丘不肯有比丘尼教團,怕比丘尼分食比丘的供養。其實,供養是你一個人的嗎?不要說比丘尼來分,天下任何人都可以來分,十方的眾生都可以共有、共分、共治、共享。

無私無我 公有共管

就是身體,也不是我們的,因為有父母的一點成分在裡面;老師教導我,我的思想裡,也有多少成分是老師的;朋友幫助我,我的成就裡,也有多少成分是朋友的,甚至社會、國家也成就我好多的因緣。所以,我應該顧念大眾,顧念大體,連「我」都是公的,何況是社會的公有公物?為什麼要弄成私有、私藏呢?

佛教講「無我相」,無我相就是除私。如果在教團裡面,人人有我相,有了我執,佛教要發展必定沒有辦法。我不知道未來佛光山出生高僧大德的希望如何,至少,我們現在要能出生許多擁有「公有共管」思想的人,出生很多無私無我的佛光人,佛光山必然能發揚光大。

「集體創作」也很重要,但現在佛光山的大家不大懂這四個字。什麼叫做「集體創作」?就好像眼在看、耳在聽、口在念、心在想,六根互相共用,讓我這個人對道能夠深入,就是集體創作。

集體創作 十方成就

同樣地,我與大家也要共同集體創作,雖然今天你是鋼梁,能發揮很大的力量,我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但你也不能說我不重要;雖然今天你是水泥,我只是一粒砂石,但你也不能說我對你沒有幫助。「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擇細流」,哪一樣東西不是點滴匯聚而成的?如果佛光山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將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利益、所有的精神,全都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這就是集體創作。

佛光山海內外的道場,每一間都是十方大眾成就的,我何功何德,可以獨享、獨有?正因為都是公有的,我管理時要更加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得更符合大眾的需要。

遵循制度 常住第一

常常看到一些年輕人賣弄自己的功勞、成就,那實在要檢討,懂得謙虛、慚愧,才是優秀的佛光人。

最後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常住是誰?常住就是「公是公非」,常住就是大眾。大眾要重視女眾,那必定是「公是公非」。只要有一天男眾也加油,進步了,常住同樣會重視男眾,一切必定都是由大眾代表「公是公非」的。比方,現在有人說:「常住說你不可以住在這裡。」我就要問:「為什麼我不可以住在這裡?是哪一個常住叫我不可以住在這裡?」常住並沒有這個規定,也就是那個人發言不當了。假如有人說:「你不做早課,常住會不答應喔!」「你不吃早飯,常住會不答應喔!」這是制度、是規矩,那麼這就是常住。所以,大眾是常住,制度是常住,規矩是常住,「公是公非」就是常住。(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