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人生】終究是血濃於水 《吟遊父子》

THE MERIT TIMES
文/雲蘇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文/雲蘇

如果一個父親拋棄你們母子後,二十五年來都未曾聞問,而今卻來按你家門鈴,你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呢?

《吟遊父子》是二○二二年九月上映的電影,改編自土耳其知名詩人兼小說家凱末爾瓦羅爾(Kemal Varol)同名小說,講述一對二十五年未曾謀面的父子,在父親生命將盡時,由兒子陪著展開最後一段旅程,父子間情感微妙變化,兒子徘徊在原諒與不原諒之間的感人故事。

陪父親最後的旅程

片頭是一位父親帶著年少的兒子到照相館拍照,父親替兒子拍拍肩膀上的灰塵,「喀嚓」就是這個畫面被拍下來了。父親名叫阿里,是位吟遊詩人,也是個音樂家。

而後畫面轉成一個三十九歲的男子,名叫尤瑟夫,是年少的兒子長大了,此時的他是個律師。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被門鈴聲驚醒,透過貓眼,他沒有看到人,卻隱約聽到咳嗽聲,不安的小心翼翼開門,迎來的是多年未曾見面的父親。父親戴著一頂帽子,還有簡單的行李和一把巴拉瑪琴。此時的尤瑟夫儘管內心波濤洶湧,但他表現得異常冷靜。

父親說要來祭奠尤瑟夫的母親,順便過來探望,想借住一晚,隔天要到阿肯尼亞,三天後要去卡爾斯參加吟遊詩人的聚會。尤瑟夫迎進了父親,看到父親咳嗽,伸出手想拍拍父親的背,也許是久未見面的生疏產生的距離,終究沒有將手落下,而是倒了一杯水給父親。

隔天尤瑟夫因要工作,比父親早起,看到父親的外套,聞了聞很滿足,這是屬於父親的味道,也象徵多年來渴望的父愛。而後在父親的外套,看到了開往阿肯尼亞的車票,也看到了一張醫檢單,他不知寫的是什麼,於是用手機拍下詢問他的醫師好友薩林。

尤瑟夫開完庭在開車的路上,接到薩林的電話,原來那是癌症末期的醫檢單。尤瑟夫當下悲從中來,決定要送父親一程。但是當他趕到車站時,車子已駛離,他沒有放棄,一路上風馳電掣,總算追上了父親搭乘的車子,順利接上父親,告訴父親可以載他前往阿肯尼亞。

在車上,尤瑟夫訴說對父親的不滿,每個周末都在等父親來接,卻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也述說母親後來改嫁,卻過得不快樂的生活。阿里沒有多做解釋,只淡淡的說「不想打擾你們」。尤瑟夫忿忿不平,父親阿里卻是安詳平和,在這裡形成強烈的對比。

旅途中,阿里沿路拜訪老友,也見了舊情人,既是敘舊也是訣別。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從阿里和朋友、情人會面的場景,可以得知父親是位成功的音樂家,也是個多情種子。

始終沒有忘記過他

就在前往卡爾斯三小時的路程時,阿里病入膏肓,身上插著各種儀器,昏迷不醒,可是當尤瑟夫撥動父親身旁巴拉瑪的琴弦時,父親睜開眼醒了,可以知道這是音樂帶給父親的力量。令尤瑟夫心情更為起伏的是,當他打開衣櫃,看到父親經常戴的那頂帽子,裡面竟然有一張幼時和父親合影的照片,就是父親輕拂他肩膀上灰塵的那張照片。這時,尤瑟夫才知道父親始終沒有忘記過他,一直把他放在心上。這讓尤瑟夫情緒潰堤,久久不能自已。

這部電影給我很大的震撼,我佩服主角尤瑟夫的強大心理能量,二十五年來不曾聞問的父親,他竟然能夠放下怨恨,陪父親完成最後一趟的旅程,這應該就是血濃於水。我也讚歎薩林的朋友之義,能與好友一同面對生活的巨變。對於阿里,我並沒有太多的責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好父親,卻是個偉大的吟遊詩人、音樂家,或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吧。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