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立願 用一生悟道

THE MERIT TIMES
星雲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圖/游智光
圖/游智光
圖/游智光
圖/游智光
星雲



編按

星雲大師一生奉行「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所謂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大師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以戒定慧為根本而實踐菩薩道,為我們提供了人間修行的最佳典範。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



我自幼有一個性格,不喜歡一對一的往來,不喜歡個人獨居,喜歡過團體生活。在家童年幼小,因為兄弟姐妹眾多,也如團體一樣;出家以後,僧團裡大眾睡廣單(通鋪),幾百人一同過堂用齋,早晚課誦也離不開一、兩百人,自覺人多,共同的生活也非常有趣。

四十歲在佛光山開山,更是群眾雲集。每天除了人客來往以外,光是共住的僧信四眾,從百人到千人以上,從此,我就更不能離開大眾了。

回憶我這一生,沒有一次要別人為自己開車到什麼地方,也從來不曾有過五分鐘人家不知道我的位置在哪裡。每次車子一開動,都坐了滿滿的人眾。

過去還沒有高鐵、手機的時候,經常來往高雄、台北之間,高雄出發了,就電話告知台北;如果路上車子拋錨,擔擱一點時間,到了台北,徒弟就質問:師父怎麼慢了半個小時呢?因此,我經常自嘲自己是「限時專送」。法務日趨忙碌後,也會搭乘自強號火車或是飛機來來去去,就變成「快遞」了。

說來,團隊,是我在什麼地方都離開不了的情況,因此在寫一筆字的時候,經常題寫「我在眾中」、「眾中有我」,這也是自我的期許罷了。因為生性歡喜大眾,歡喜參與公共的活動——共修,可以說,是我一生生活的寫照。



凡是說可 與人為善



是人才?不是人才?要有選擇的慧眼。我對於是人才、不是人才,往往只看他做人對善惡能否分辨,他知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的性格是惡、是善呢?這是根本的條件。然後,我就是看這一個人對事情是肯得說「可」,或者說「不可」,我在這方面比較有計較。

凡是說「可」的人,我覺得他肯得與人為善,肯得從善如流,必定有人緣,能夠和人相處。凡是一個人找上他,他都回答「不可」、「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這種人必然不受人歡迎,也就是所謂「官僚」、「打官腔」,沒有服務的性格。遇上這樣的人,大部分我也都不喜歡用他。

所以我覺得,人生要從積極面,向上、向前、向好去發展,不要朝負面的「不可」、「不行」、「不能」去想,那是不能成事的。



精進念佛

當下即淨土



古德常常勉勵後學:「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對於這句話,我的體驗最多。記得剛入佛學院時,才十來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難免心煩氣躁,口沒遮攔,後來藉著精進念佛,我減少了妄念煩惱,道業也逐漸成長。

1954年,我在宜蘭雷音寺主持佛七時,突然感到身心俱泯,大地空曠,此後耳邊佛號聲不斷,有時即使在室內行住坐臥,但是外面的人說話、走路,我都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在大仙寺主持佛七,居然有人聽到我在睡覺時念佛,聲音了了分明。

還有一回,普門寺舉行佛七,兩隻鳥兒竟然飛進大殿,與我共念佛號,應和有致,經云極樂淨土水鳥說法,誠信然也。

直到現在,無論坐車行步,我都習慣稱念佛號,路旁一畦畦田地、一棵棵樹木,也都成了我的方便念珠。我從正念,念到無念;從妄心,念到一心;從無念而念,到念而無念;從有人有我,念到無人無我;甚至念到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阿彌陀佛好像在我身上活了起來,極樂世界似乎就在當下。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佛法」,我們就「有辦法」在娑婆世間開創淨土。



有佛法就有辦法



我自號「貧僧」以外,自己也覺得是一個雲水僧;不過,現在又想起來,貧僧也是一個垃圾桶。

所謂垃圾桶的意思,就是在我的一生當中,接觸的萬千群眾,尤其是信徒和出家弟子,好事很少向我報告,他們都是有苦難、煩惱、妄想、委屈、不平、貪瞋愚痴,才到我這裡來訴說。貧僧覺得他們也應該有一些人間的樂趣才是,為什麼要到煩惱的時候,才來找我,讓我這個垃圾桶裡面經常都是滿滿的垃圾呢?

後來貧僧也學會了處理垃圾的方法,垃圾來了,只有告訴他對治的方法——「有佛法就有辦法」,就這樣,才有這句傳開的話題。對於別人丟給我的煩惱垃圾,我處理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心中設立一個焚化爐。煩惱垃圾來了,立刻把它焚化,讓這許多煩惱垃圾不要存在心上。

我提倡「放下」,都有人批評說,貧僧太消極。人生這樣也要放下,那樣也要放下,還有什麼意義呢?殊不知,放下才能「提起」。凡是人間一切,甚至於佛法,要用就提起,不要用就放下,何必在心上負擔那麼沉重呢?



我的發心立願



十二歲那年,在很自然的因緣下出家,隨眾早晚課誦、祈願祝禱。二十歲以前,我也和一般人一樣,在大殿中合掌祝願:「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加持,賜給我聰明、智慧、勇氣和力量,讓我一切順利!」

三十歲以後,有一天正在禮拜,忽然想到:我每天向菩薩求這、求那,都是為著自己,那我豈不太自私了嗎?此後,我祈願的內容有了改變:「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加持我的父母師長、親朋好友、一切護法信徒,讓他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

可是四十歲以後,有天我自己覺察到,每天祝禱還是離不開我執啊!之後,我的祈願又有了一番新的改變:「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帶給世界和平,請您給人民帶來安樂,請您給社會帶來和諧,請您給眾生得度的因緣。」

六十歲過去了,忽然覺得自己實在對不起諸佛菩薩,為什麼我總是請求他們做這、做那?自己還不能承擔什麼嗎?於是我開始向諸佛菩薩告白:「慈悲偉大的佛陀!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障苦難!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請讓我來延續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請讓我來代替佛陀實踐示教利喜。」

光是這樣一個發心立願,我也花費了六十年以上的歲月,才慢慢有了這麼一點悟道。



讚歎需要具備藝術



我們一生,多少總會給人批評毀謗,也會獲得一些好話讚美;有時候我們也會批評毀謗人,當然也有好話讚歎人,大抵人間就是如此。不過,語言很容易出差錯,一不小心,所謂「言多必失」,所以,修讚歎法門就非常重要。

多年以前,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讀到這麼一句話:「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當時深深感到十分受用,於是謹記心田,時刻反省。隨著年歲增長,益發覺得其中意味深長。

例如,我常讚美人說「你非常從善如流」、「你很與人為善」、「你能夠和而不流」、「你有慈心必有好報」,我總期許自己對人的讚歎,能像陽光一樣,不只要溫暖人心,更在這句話裡,為其應機說法,留下一點禪機、一點勉勵、一點祝福,甚至是一點幽默。讚歎法門,也是我的一瓣心香供養吧。

的確,讚歎需要具備藝術。從這些比喻的話語裡,我們就能看出此人究竟有德或無德了。至於如何運用智慧,適當的讚歎人,端看此人修行的藝術了。



用心待人

最切實的修行

平常我都是說法給別人聽,但在母親的身邊,卻只有聽他說法的份,因為母親隨緣觸目就能信手拈來,講出許多深刻雋永的道理來。例如,母親到大佛城禮佛,看到麻竹彎彎地垂下來,和揚州直挺挺的竹子大異其趣,便說:「在佛祖前面,什麼都得低頭的。」有一回,我陪他從山下走到西來寺,來到一扇鐵門前,我掏出鑰匙,告訴母親:「我們今天改走後門,上去比較近。」母親卻答道:「上等人,主人迎上門;中等人,有人接待人;下等人,求人都無人。前門、後門不要緊,只要到了西來寺可以看到人。」

有一次我在講《金剛經》,不知道母親就坐在後面聽,等我下台之後,母親批評我講得太過高深,並且問我:「怎麼可以告訴大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呢?『無我相』倒也罷了,如果『無人相』,心中、眼中都沒有別人,還修什麼行呢?」聽完母親這一席話,我當下啞口無言,回想過去母親所說的一切,乃至現在所堅持的「要有人相」,不正是在為佛陀「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寫下最佳的注解嗎?

母親住在佛光山的時候,佛學院的學生曾問母親:「奶奶!您平時修持的法門是什麼?」母親答道:「我一個老太婆,哪有什麼修持法門?我只知道本著一心,從善心出發,地獄、天堂隨心轉,清淨佛道、榮華富貴都在一念之間。」雖然母親自謙沒有修持,但是他以「心」為「根本」,平日用心待人,其實就是最切實的修行了。



四給精神 

滿足大眾所願



每見到一個信徒,我就先想到他的需要:他會飢渴嗎?我怎樣給他喝茶、吃飯?他想休息嗎?我如何為他找尋一片樹蔭、一張椅凳,給他乘涼小坐?他要在這裡住宿嗎?我怎麼樣為他建築房舍寢室?他要閱讀佛書嗎?我要怎樣贈送給他,讓他獲得受益的佛經書籍,讓他增長般若智慧呢?

我也慢慢發現到,要實踐真正的「給他」,不可以貪求要他給我,所以我就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同時,我自己也感受到,自己待人的誠心仍然不夠,真心仍然還有不足。所以,我栽花種樹,讓人欣賞獲得蔭涼;我建築會舘客堂,讓人喝茶安住;我供奉諸佛菩薩聖像,讓人恭敬禮拜。

我擔心雨水讓人行路不便,就在山門口放置雨傘;我想到人進入殿堂,必須要有殿主、香燈師父,給他歡迎、釋疑;看到道路狹窄,行走不便,我想到應該給予拓寬;看到父母帶著嬰幼童前來,我設立哺乳室、提供嬰兒車給予他們方便。我也想到老人行動不便,我為他們準備輪椅代步,乃至身障人士行動不便,我設想如何讓他們擁有無障礙空間的便利。

我不認為一個信徒前來禮拜,他就是我的弟子、我的徒眾,我都把他們當成諸佛菩薩迎接。一直以來,我雖然兩次中風、手腳不便,但是有人歡喜與我照相,我總是盡量站起來,讓他知道我對他的尊重。



問政不干治

關心人民幸福



我對於台灣媒體的一些人士,動不動就批評說:「出家人還要干預社會?還要參與政治?還要表達意見?」

對於他們這種說法,我深表不認同。出家人要當兵,也繳稅,出家也沒有出國,為什麼不可以關心國事呢?至少說,我是一個沒有犯法的公民,我不是被褫奪公權的受刑人,我不能關心國事嗎?我不能對社會人民的福祉表達意見嗎?那貧僧做為出家人,普愛世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呢?

太虛大師倡導佛教要改革,即「教義改革、教產改革、教制改革」,並且提出「問政不干治」的指導原則;我想全佛教徒都會奉為圭臬,大家多關心國際民生、多關心人民的幸福,而不是去從事治理的工作。我覺得當代有知識的人士,應該尊重佛教徒已經放棄治國的權力,但是不能叫他放棄關心人民的福祉。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