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木拱廊橋傳人】鄭輝明 做橋一定要心好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林德韌、陳旺、李昊澤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吳宗善加工木料的房間一角堆放著木料加工後剩下的邊角餘料。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廊橋的橫梁上仍然留有前人墨跡。圖/新華社
李振在自己村邊設計修建的廊橋極具觀賞性。圖/新華社
位於壽寧縣犀溪鄉李家山村東北的紅軍橋橫跨閩浙兩省,如今依舊是山中樵夫、牧人的方便之橋。圖/新華社
文/記者林德韌、陳旺、李昊澤

近年來,閩浙木拱廊橋頗受建築界、文物界專家學者的青睞,被譽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具有「活化石的價值」。鄭輝明是福建寧德壽寧縣的造橋世家技藝傳承人。



綿延的群山和湍急的溪流之間,橫跨著一百一十餘座木拱廊橋。橋通路,路通村,在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廊橋方便了交通,也孕育出獨特的「廊橋文化」。

木拱廊橋,俗稱「厝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橋上建有廊屋。「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木拱廊橋不僅聯通了山路,更承擔了鄉民集聚、民俗活動、休憩娛樂等功能。

寒來暑往,一代代匠人們因地制宜,不斷用精巧的技藝造出樣態各異的廊橋。是傳統,也是匠心。集資建橋、通力造橋、用心護橋,一座座廊橋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造橋世家九代傳承

在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一座拱形橋梁宛如飛虹橫跨汴水河,這座濃縮北宋市井繁華的橋梁便是著名的「汴水虹橋」。

把長度有限的木材通過搭接方式構成支架,不用鐵釘,而是用榫卯連接,這樣的造橋技法充分利用自然材料,橋梁結構精巧、受力勻稱,體現了古人無窮的智慧。然而,這樣的編木拱橋在宋室南遷後在中原似乎逐漸失傳。直到一九八○年代,學界驚喜地在閩浙一帶找到了眾多具有和汴水虹橋類似編木拱架結構的木拱橋,而且造橋工藝有所創新,這就是閩浙木拱廊橋。

近年來,閩浙木拱廊橋頗受建築界、文物界專家學者的青睞,被譽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具有「活化石的價值」。

剛屆不惑之年的鄭輝明是福建寧德壽寧縣坑底鄉徐、鄭造橋世家技藝傳承人。據鄭輝明介紹,家族的造橋技藝已經傳到第九代,傳承歷程長達二百餘年。

「八○後」繼承衣鉢鉢

一九八二年出生的鄭輝明一直被人喚作「小鄭師傅」。木拱廊橋造橋師傅群體年齡偏大,五十歲以下的橋匠都不常見,鄭輝明算得上是最年輕的橋匠之一。

二○二三年上半年,鄭輝明最重要的任務是帶著匠人們一起,完成浙江泰順的泗溪橫坑德賢橋的建造。這座橋對於鄭輝明來說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是他作為「主墨師傅」所建造的第一座廊橋。

「主墨」又稱「繩墨」、「正墨」、「墨匠」等,是造橋師傅團隊中的負責人,掌握著最重要的拱架核心技術。在造橋團隊中,還有「副墨」、「鋸匠」、「木料師」、「拱亭師」等輔助崗位。

造橋工作辛苦,鄭輝明也並非從小開始就造橋。年輕時,他開過塔吊,辦過超市,也到外地打過工。隨著木拱廊橋重新受到重視,造橋工程也多了起來。二十五歲那年,鄭輝明開始跟大伯和父親學習造橋技藝,自此成為一名橋匠。

鄭輝明中等身材,穿著樸素,因為常年的造橋工作,皮膚已經曬得黝黑,右臂上三道長長的疤痕是因為劈木頭不慎留下的。木工學藝很苦,需要磨練紮實的基本功,在大伯和父親的指導下,鄭輝明從削樹皮、劈木頭、刨木頭這些基本功練起,逐漸掌握了木拱廊橋建造的整套技藝。

鄭輝明的家在坑底鄉小東村,房子並不起眼。雖說是木匠,但家裡的陳設很簡單,院子裡堆著木料和木匠工具,還擺放著他親手做的廊橋模型。

木拱廊橋構造獨特,工藝精巧,整個工程不用鐵釘,完全靠榫卯結構穿插搭建而成,結構簡單而堅固,其中建橋台、造拱架、架橋屋等工序都十分考究。鄭輝明介紹,因為木工的特殊性,現在大量的造橋工序依然需要手工完成。

造橋考驗的是技術,也是人心。鄭輝明說:「大伯跟父親曾對我說,做橋一定要心好,不能為了盡快完工就糊弄。人家建一座橋不容易,自己苦一點沒有事,首先要保證的就是質量。」

造橋需要東奔西走,吃住都在施工現場,所以鄭輝明一年當中有十個月都不在家。上高中的女兒和上小學的兒子,一年也見不了父親幾次面。

木拱廊橋建造和使用的地域性很強,專職於建造木拱廊橋的橋匠群體十分有限。在當地,造橋也並不屬於高收入行業。鄭輝明介紹,家族技藝傳承的幾代人,生活都是緊巴巴的,如今的橋匠們也強不了多少。鄭輝明想過改行,換個行當很可能可以掙更多工錢。可是,真到了做決定的時候,他又猶豫了。

難忘先輩工匠精神

從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到不惑之年的中年匠人,鄭輝明在造橋中獲得了很多人生感悟。有時候村民看造橋辛苦,會給師傅們買飲料、西瓜,有時候買菜不方便,村民就把自己種的菜拿給師傅們吃。村民們誇橋建得好,他的心裡也有一種安慰。

父親這輩的造橋師傅群體給鄭輝明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們的「工匠精神」。「雖然他們年紀很大,但是很賣力,每個師傅的責任心都很強,有稍微不滿意的細微之處,他們都覺得不放心,都要第二次去重新把它做好。」鄭輝明說。

現如今,經濟條件好了,為了發展旅遊,延續傳統文化,附近的村落也開始陸續建起新的廊橋,對鄭輝明來說,這也意味著工程訂單慢慢多了起來。目前,有幾位師傅正在跟鄭輝明學習造橋技藝,他也很想把祖傳的技藝繼續傳下去。



傳承已不再限於內部

用各種方式開枝散葉

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六年(一八○一年),小東村造橋工匠徐兆裕造小東上橋,這是徐、鄭造橋世家關於造橋的最早記載。徐家的造橋技藝傳至第五代徐澤長之後,已無後人從事造橋行當,於是將技藝傳給表弟鄭惠福。鄭惠福傳給兒子鄭多金,鄭多金傳藝胞弟鄭多雄,鄭多雄傳給兒子鄭輝明。

足跡遍布閩浙交界

在這二百餘年中,徐、鄭世家造橋無數,其中包括十餘座跨度超過三十公尺的木拱廊橋。這一世家的歷代匠人中,留下最多歷史痕跡的當數鄭惠福和鄭多金父子,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六七年,父子兩人足跡遍布閩浙交界。壽寧縣的紅軍橋、單橋、溪南橋、劉坪橋、鸞峰橋,浙江泰順的雙神橋等廊橋,都留下了關於鄭氏父子的記載。福建寧德福安市潭頭鎮潭溪橋橋梁上,至今還存有墨書「壽邑東山樓村木匠鄭惠福、鄭多金」。

作為一門謀生手藝,木拱廊橋的核心造橋技術過去往往只在家族內部傳承,而在鄭多金、鄭多雄之後,徐、鄭造橋世家技藝的傳承已不再限於內部,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開枝散葉,傳給了更多的工匠。

除了實用注重美觀

「九○後」李振從小就對廊橋感興趣。二○一七年,他從福建工程學院研究生畢業,回到家鄉的住建部門工作。李振的專業是土木工程,研究方向是橋梁與結構工程。二○一八年,壽寧縣首次舉辦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與志願者培訓班,李振報名參加。在那之後,他結識了鄭多雄,經常到鄭多雄的工地上,從最基礎的技藝開始學起。

年逾七十的吳宗善也是木拱橋技藝市級傳承人之一。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主持建造壽寧縣大安鄉泮洋村的龜湖橋。吳宗善做了一輩子木工,二○一二年開始跟鄭多雄學習造廊橋,到現在已經主墨了七座廊橋。吳宗善介紹,目前造廊橋,選日子、選地址等程序基本上還遵循著原來的老規矩,但在橋的構造上有了一些改進,比如廊屋,原來比較注重實用性,只要能遮風擋雨即可,現在需要建得更加美觀。

目前壽寧縣現存木拱廊橋十九座,均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序列當中。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