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抓癢

THE MERIT TIMES
文/原禾香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原禾香 

想必大家都有過「癢」的經驗,這是一種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現象,身體某處突然感覺癢癢的,可能是被蚊子叮咬,或是皮膚乾燥,總是讓人忍不住要用手去抓。尤其,有人認為抓得愈重,解癢的感覺愈痛快。

愈抓愈癢 愈癢愈抓



一項科學研究指出,當我們抓癢時,會刺激大腦釋放血清素,這種化學物質會產生一種舒適感,但同時血清素卻也會進一步增加皮膚的癢感,使我們想要再次抓癢,形成類似「惡性循環」情況。

然而,愈抓愈癢、愈癢愈抓的循環,對於過敏性皮炎等慢性病患來說,可能會帶來問題。他們可能會抓到皮膚麻木,而不再感到癢。這種抓癢的動機可能與我們頭部的額葉反應決策有關,因此導致病態性的抓癢和搔癢。例如曾有人患上罕見的皮膚病,皮膚總是一天到晚感到癢,一整天無法停止抓癢,最後往往抓破了皮膚,造成嚴重的感染。這案例顯示出癢感不僅可能造成身體的困擾,也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健康。

皮膚搔癢似乎不是大病,但有些人卻會因此影響生活品質,甚者需調整適應。根據醫學資訊,皮膚會不明發癢可能是碰到過敏原,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因素造成,例如內科疾病之肝炎、貧血、糖尿病、淋巴瘤、尿毒症、骨髓瘤、膽汁淤積、洗腎患者、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慢性腎衰竭等疾病,也可能造成皮膚癢問題;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或憂鬱症,皮膚也會癢。這類疾病建議求助專科醫師治療。

你癢我癢 說癢就癢



以生物學深入探討癢感,發現它其實是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當我們的皮膚受到某種刺激,例如蚊子叮咬或皮膚疾病,神經系統會發出信號,讓我們感到癢,並驅使我們去除這種刺激。這種機制有助於我們保護自己,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有趣的是,癢感和疼痛在生物學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我們感覺上兩者大不相同,但實際上,研究發現癢感和疼痛有部分共享的神經通路。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時候,強烈的癢感會轉變成為疼痛。

癢感除了是生物學現象,還有其心理學的影響。例如,當我們看到他人在抓癢,甚至只是想到「癢」,我們自己也可能會產生癢的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傳染性癢感」,是大腦與身體之間互動的一種有趣的連結。

至於如何止癢,除了常見的止癢藥膏和噴劑外,有些人可能會嘗試使用老一輩建議提供方法,像是塗抹或泡洗植物草藥等。冷卻、加熱和軟性刺激等非化學療法,也是止癢的方法。至於更嚴重如腎功能衰竭所引起的瘙癢,甚至有研究指出,紫外線「光療」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癢」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卻又充滿神祕的現象,透過對癢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機制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同時也提醒大家,遇到強烈的或持續不退的癢感,應尋求醫生的幫助,以免造成更嚴重的身體疾病問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