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詞探源】三個臭皮匠 探由

THE MERIT TIMES
文/吳宏信
字級
收藏文章
49觀看次
文/吳宏信

中國有句俗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或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亦有人說是「醜皮匠」、「臭裨將」,意指三個才智平庸的人,若能集思廣益,也能想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類似的諺語典故,都和諸葛亮有關。

相傳,諸葛亮到東吳作客時,為孫權設計了一座報恩寺塔,塔頂銅葫蘆高五丈、重四千多斤,孫權找不到製作的人,便在城門張貼招賢榜。

此時,有三個面目醜陋的皮匠,人稱「醜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故意刁難東吳人,便湊在一起花了三天時間,用剪鞋版的方法剪出葫蘆的樣子,再用牛皮開料,硬是縫出模型,然後澆上銅水,終於完成了銅葫蘆,此乃「醜皮匠」之緣由。

另有一說,皮匠是「裨將」的諧音,古時候代表副使,也做「偏裨」、「偏將」、「副將」。《史記》:「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三國演義》:「城上一員裨將,左手托定護梁,右手指著城下大罵。」都提到「裨將」一詞。

而「三個臭皮匠」的「臭」字,應是取「湊」之諧音,《說文》:「水上人所會也。一曰聚也。」有集合、凝聚的意思。換言之,「三個臭皮匠」即「三個湊裨將」,三個副將湊在一起,應是比較正確。

根據《三國演義》所述赤壁之戰,諸葛亮答應周瑜三天內造十萬支箭,以便攻破曹軍,事實上是周瑜想藉此除掉諸葛亮。

諸葛亮不急不慌,命三個隨從到江邊察看,預料三天後將起大霧,便想出「草船借箭」妙計:在船的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趁濃霧靠近曹操水寨,曹軍驚慌之下亂放箭,便能「借」得十萬枝箭。

三名副將完成工作後回報,認為擺設方式可能被看出破綻,曹軍不會輕易上當。諸葛亮聽取建言,讓他們重新布置,只見每艘船的船頭立著兩三個稻草人,罩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

後來曹軍果然中計,諸葛亮輕鬆取得逾十萬支箭,也為赤壁之戰奠下勝利基礎。諸葛亮不禁讚歎:「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即是此俗諺之源由,並由此衍伸出「人多出韓信」、「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等說法,意義大致相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