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無礙】都可以是博愛座

THE MERIT TIMES
文/王昱培
字級
收藏文章
50觀看次
文/王昱培

知名作家李昂日前在臉書發文,控訴搭捷運一連遇到三名年輕人不願意讓座,讓身為長者的她感到憤怒,此文一出,再度掀起博愛座孰是孰非的爭議。

事實上,近年來台灣社會關於博愛座的爭議屢起,每當有看似「非身體不便」之人使用博愛座,往往會招致旁人側目或逼其讓座,甚至會被拍照PO網,讓網友人肉搜索並予以撻伐。我搭乘捷運時,經常目睹人潮已把車廂擠到無立足之地,博愛座卻沒人坐的景象,足見讓位雖非強制規定,但已形成牢牢拘束乘客行為的道德枷鎖。

博愛座在台灣行之有年,其概念起源於北歐國家無障礙環境,英文稱為優先座(Priority seats)。設立目的是讓孕婦、生病者、負傷者、老人和身障者等人,能安全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種座位的特色是藉由標示或漆上與其他座位不同的顏色,以呼籲民眾讓位給上述需要的人,但並無硬性規定,讓座與否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意願。

就此而言,讓座行為是出於關懷他人的善意,因看見他人的需要而行之,若受制於道德壓力淪為機械性的義務,便失去美善的初衷。倘若善意發自內心的愛,即便非乘坐於博愛座,亦會視他人需要而讓座,另外也不會對博愛座上看似無乘坐需求的乘客予以斥責或逼其讓座,而會思考其是否有隱性需求,如不耐久站或身心疲累。

博愛座的精神在於人與人之間發自內心的愛與關懷;當人心有愛,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