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義務服務的起點

THE MERIT TIMES
文/林俊宏(佛光山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文/林俊宏(佛光山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星雲大師提到:「自古以來,有一群人為世間貢獻良多,卻往往為人所忽略,那就是『義工』。佛教也有義工,佛陀可說是義工的始祖。諸佛菩薩、歷代大德,他們都能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奉獻人群、關心社會,甚至發願弘揚佛法,將娑婆世間建設為人間淨土。」

我生長在一個佛教家庭,父母親在不同的領域擔任義工。父親林餘澤於1979年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在大乘精舍創辦人樂崇輝居士的鼓勵下,多次擔任「大慈服務社」社長,後成立「三合一服務社」,對精神病患、長輩、平宅的義務服務十分投入。

父親結合僧俗二眾及不同社會團體,共同關懷社會邊緣及弱勢族群,相關事蹟也會刊登在《慈雲》雜誌中。母親陳惠貞自1987年開始,至台北市生命線協會受訓,擔任電話協談義工,前後十餘年,並於1998年4月榮獲生命線總會金螢獎。在當年台灣經濟起飛之下,能用餘時餘力投入義工服務,而未盲目追求金錢,實在不容易。





我從小在佛教家庭長大,星雲大師的《星雲法語》是在當年老三台的年代,定時出現在電視中的節目。這節目很短又不枯燥,大師會講許多有趣的人生小故事,最後大師都會以轉心轉念出發,引導向善。

長大後回想起來,這些一則一則的小故事,都是大師的智慧結晶,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啟發我多面向思考的重要種子。

我跟佛光山的結緣,是母親帶著我參加佛光山在台北普門寺的各種法會,小時候印象中的普門寺,有許多好吃的素食。只要法會告一個段落,就有各種好吃的點心、餐點。有時參加法會的人很多,人爆滿到都要端著碗站在樓梯口吃。

母親一開始就參加佛光山百萬人興學每月一百元的捐資,那時才知道星雲大師希望成立大學,以教育培養人才。也沒想到多年後,我就在大師成立的南華大學服務,實在是奇妙的因緣。





進入南華大學後,發現學生有無窮的力量及發展,但學生們的學習脫離社會太遠,也缺少面對民眾的自信,「進入大學、走進社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但是要從哪裡著手呢?自己只好從人生經驗中找路,第一個想到就是義務服務,發現父母親人生經驗中的義工途徑已經深植在心中。

為了關注環境議題,2011年我在嘉義縣環保局之下成立了「南華大學河川保育隊」,開始關心台灣的水環境。經過多年的深耕努力,團隊於2017年獲得環保署特優河川巡守隊,我的妻子和小孩也都加入一起服務,希望能夠帶領團隊逐步邁進,朝向大師提到做義工:增加自信、快速成長、結交朋友、廣結善緣、發掘才能、勇於承擔、解行並重、自利利他等目標邁進。

大師說:「義工是重情義的,以仁義的胸懷在為人服務;是無價的,不為錢,純粹是一分奉獻。」我全家人都是義工,社會中的人事物都是我們的老師,發揚同體共生的理念。星雲大師的義工精神,引領著奉獻人群、關心社會的理念,擴散並扎根在社會各個角落。

(轉載自佛光山南華大學官網/創辦人星雲大師紀念專區)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